“人類科學的進步離不開‘仰望星空’,而‘杞人憂天’不一定是對‘天塌地陷’的無故擔憂,也可以是推動基礎科學向前邁進的動能之一。”4月23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在格致論道講壇上就基礎科學主題演講時說,科學自信是現代文化自信的基礎,科學自信必定會帶來文化自信,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基礎科學的穩健發展。
我國基礎科學正處在“加速期”
作為中國科學院格致論道“基礎科學專場”的第二場,論壇聚焦基礎科學研究的“使命之心”,邀請到多位專家基于基礎科學研究做主題演講,分別從清潔能源、遺傳信息、飲水安全、科學思維、水稻育種和大熊貓保護等研究領域分享了他們的科研故事與創新思維。
與會專家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緊密相關,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離不開基礎科學的突破。“我國擁有五千年的輝煌文明,更是有無數的科技發明,但基礎科學研究起步晚也是不爭的事實。”張雙南說。
圖為張雙南研究員在格致論道論壇上作主旨演講 陳杰攝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開普勒則在日心說的基礎上提出了開普勒三定律,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使得人類“仰望天空”的能力前所未有地強大,而作為集大成者的牛頓,則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現代科學。
“可以說,人類是在‘仰望星空’的好奇心之下創造了現代科學。”張雙南強調,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我們應該提倡那種“杞人憂天”的勁兒直面科學難題。
近些年來,我國一直在加大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投入力度。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已經達到了1696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已經達到6.09%。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表示,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已經大大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在大幅提升。
“冷板凳”要坐,也要關注重大科學問題
一直以來,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難出成果,更是難出原創性的大成果。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基礎科學研究認為是沒有用的,或者是投入大量資金難出成果的研究,很多基礎科學研究在進行中可能就會成為應用科學,而應用之時又時不時會產生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又回到基礎科學研究上來。”傅向東認為,基礎科學和應用科技的關系其實是呈現的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關系,而這也正是基礎科學之美。
對于到底什么是基礎科學研究,張雙南認為,基礎科學研究很多時間就是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和寫論文,甚至是自己來一場“頭腦風暴”,做的是最底層的原理性的研究,它有可能帶來很好的應用,但更多時候可能也難有誕生成果。“對于基礎科學領域而言,學習和創造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僅靠學習是得不到尊重的。在國家積貧積弱時,我們埋頭學習是可以解決不少科學問題的,但今天我們的國力漸強,科技也在飛速發展,需要更多地從源頭上解決知識的問題,僅靠站在別人肩膀上學習肯定是不夠的,加大基礎科學領域投入才是解決之道。”
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基礎研究很容易坐“冷板凳”。科研領域也有這么一種說法:鼓勵青年科學家能坐得住“冷板凳”,一坐一二十年出不了成果也是正常。
張雙南則認為這種說法并不十分可取,“對于年青科學家而言,如果專注于某一方向一二十年出不了成果,可能真的就廢了”。“青年科學家在做研究時,既要有能出成果的常規科學研究,也可以關注一些比較大也較難出成果的科學難題,兩者可以交替進行。年輕時可以更多地做一些常規的科學研究,隨著自己年齡、資源、職位等的增長增加,就可以多花一些時間來探索一些科學難題,或許很長時間也解決不少問題,但你也有資格可以享受這一探索的過程了。”
傅向東說,基礎科學的本質其實是求是。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探索基礎科學的最直接動力應該還是好奇心,只有保持好奇心,才會執著地去追尋問題的本質。“當然,如果科研工作者能將自己的‘好奇心’跟國家需求的重大科學問題相結合,無疑會是一種‘雙贏’。”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