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中國人的一日三餐基本都離不了筷子。很多人都覺得:家里的筷子天天洗,能臟到哪兒去?然而事實上,就是這常用、常洗的筷子,卻可能成為疾病傳染的源頭之一,如果用不對,會帶來不少健康隱患!
警惕病從“筷”入
根據遼寧省人民醫院微生物室的一項調查:家庭使用2年的木質筷子含菌落數為每平方厘米16.3個,超過了臨床規定的用品表面細菌群落數合格值。
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幽門螺桿菌、沙門氏菌等,都可借由筷子進行傳播。人體攝入這些致病菌后,容易引發嘔吐、腹瀉、腹痛等急性腸胃反應,甚至還會增加缺鐵性貧血、萎縮性胃炎、胃癌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那要如何防止病從“筷”入,避免致病菌通過筷子進入體內呢?
筷子的日常清洗、消毒你真的做對了嗎?
筷子的清洗、消毒方法會直接影響它的衛生狀況。有時候筷子雖然一天洗了好幾次,但因為方法不正確,所以并達不到理想的清潔效果。
那么,洗筷子、消毒筷子,怎么做才算對呢?
洗筷子,別犯這三個錯
1別在水里泡太久
有多少人習慣吃完飯后先把碗筷放水池子,加入水、洗潔精泡上一會兒,等等再洗的?
這個做法看似更利于去除油污,能將碗筷清洗得更干凈。但實際上,餐具中殘留的豐富油脂反而會給病菌的生長、繁殖提供充足的營養及良好的環境,加速它們的生長。
而且,如果你家筷子是竹木材質的,那長期浸泡在水中還容易發霉,更要小心。
2別一大把一起搓
把筷子攢成一把一起搓洗,這種常見做法其實也是錯誤的。
首先,一把把地搓洗筷子,會加快筷子表面的磨損速度,食物殘渣也就更容易殘留在筷子的劃痕、縫隙中,更易于致病菌滋生;其次,整把筷子一起搓,清潔效果也不如一根根洗。
3別濕噠噠地堆一起
在潮濕、未完全干透的情況下,筷子中更易繁殖細菌、霉菌。所以,如果把剛洗好、還濕著的筷子直接堆在一起,那很可能“功虧一簣”,白費了洗筷子時的努力。
筷子的正確清洗方式
①筷子整體先用流水沖洗一遍;
②將洗潔精倒入水中化開,用柔軟干凈、不會褪色的洗碗布蘸取適量,一根根地搓洗筷子;
③再次用流水將筷子沖洗干凈,然后取另一塊干燥、干凈的洗碗布,擦干筷子表面的水;
④將筷子的筷尖朝上、豎立放入鏤空、干燥的筷籠中,置于通風環境保存。
消毒筷子,這樣做更有效
不少人認為消毒餐具其實很方便,用開水燙一下就行了。但其實,高溫消毒要想真正達到效果,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溫度和時間。一般情況下,100℃沸水,持續5分鐘以上,才可以殺死或滅活一部分細菌和病毒。
所以,正確的消毒方法應該是:將筷子放入100℃的沸水中,煮5分鐘以上,且最好每周做一次。
有條件的朋友,也可以利用洗碗機、消毒柜等機器幫助消毒。
筷子也有“保質期”變成這樣記得換
通常來講,筷子使用的時間越長,上面就越容易出現劃痕、凹槽,藏匿的細菌數也就越多。
所以,筷子一定要定期更換,每3~6個月最好就換一次。
另外,筷子若是出現以下情況,那即使沒到定期更換的時間,也建議立刻換掉:
1變色、長斑
如果筷子的顏色與購買時相比發生了明顯改變,仔細刷洗后依舊如此,那就要盡快換掉,因為這通常是細菌長期堆積所致。
特別是當筷子表面出現斑點時更要小心,很可能滋生了霉菌,甚至可能有黃曲霉素,若繼續使用會對身體造成損害,甚至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
另外,發現筷子掉漆、掉色也要及時更換,以免一些有害物質誤入體內。
2磨損、變形
前面也說過,筷子表面有明顯磨損、劃痕時,更方便病菌藏匿、滋生,為健康著想,需要盡早換掉。
筷子在非外力作用下出現變形、彎曲等情況,很可能是受潮所致,也建議及時更換。
3出現異味
筷子聞上去有一股潮味或者酸味,同樣是它受污染、變質的信號,說明不宜再繼續使用。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