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早以前,看了藏書家葉靈風的《讀書隨筆》,才知道英國淮德的這本風行于世的世界名著《塞耳彭自然史》,只是一直不得窺其真容。直到最近,才覓得這本渴望已久的書。
(相關資料圖)
據葉靈風說,“塞耳彭是倫敦西南五十里的一個小教區,作者淮德是當地的助理牧師。他愛好自然,喜歡觀察生物動態。因了職務安閑和生活安定,他便利用自己的閑暇從事這種心愛的自然觀察工作。他將自己的觀察所得,大至氣候景物的變化,小至一只不常見的小鳥的歌聲,一只蝸牛生活的情形,都詳細記錄下來,隨時向遠方兩位研究生物學的專家朋友通信,一面向他們報告自己的觀察所得,一面向他們請教。《塞耳彭自然史》便是這樣一部書信集。”
作者供圖
有趣的是,這本小書于1789年出版以來,不光受到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自然生態文化的倡導者梭羅、英國著名女小說家伍爾夫等人的極力推崇,更是受到各國男女老幼讀者的喜愛。據葉靈風估計,二百多年以來,《塞耳彭自然史》不斷再版,版本很多,據統計超過150種,而且“好的版本都是兼有插圖和注釋的,開本很大,價錢大都很貴”。當然也有廉價的普及本。
這也是出版史上一個值得到研究的現象。
我買的《塞耳彭自然史》譯本,是重慶大學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24開精裝本,特色是配有大量鳥類彩色插圖和當地自然景色的黑白素描,取自原著,為全書生色不少。此外,該書還收有英文版前言一二。
在我國,早在1931年的一篇書評中,就對《塞耳彭自然史》給予很高的評價,指出《塞耳彭自然史》的鮮明特色,是對于各種鳥類、草木蟲魚“獨到的觀察”“文章精密生動,美妙如畫”“這是十八世紀所留給我們的最愉快的遺產之一”。
“獨到的觀察”,以我的浮淺理解,應是抓住生命的個體特征,以準確、形象的語言加以描述,力求避免概念化的呆板羅列,這是記錄生命現象的自然文學最起碼的要求,也道出了它經多次重版,仍能暢銷不衰,受到不同時代廣大讀者喜歡的根本原因。
這類例子,俯拾皆是……
談鳥兒的叫聲:
“這些飛行家的叫聲千變萬化,表達出不同的情緒、需求和感覺,如憤怒、恐懼、愛、恨以及饑餓等,并非所有的鳥都能說會道,有的鳴聲流暢,叫起來沒完沒了,有的只會發幾個重要的音。跟魚類不同,盡管有些鳥沉默寡言,但沒有一只鳥是真的啞巴,鳥類的語言十分古老,跟其他古語一樣有諸多省略之處,幾個音節就能傳達出豐富的意思。”(第四十三封信)
談一只愛睡覺的老龜:
“老龜不僅會在11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中旬蟄伏地底,夏天的大多數時間里,它也在睡覺。晝長夜短的日子里,它在下午4點便入睡了,第二天起床也相當晚。此外,一有陣雨它便躲起來休息,雨季更是閉門不出,這種奇怪生物的生活習慣真是讓人驚訝,老天賜予它這么長的壽命,它卻用來浪費,這只爬行動物,竟將生命里2/3的時間,都花在無趣的昏睡上,一年中甚至有數月的時間,它都睡得跟死豬一樣。”(第五十封信)
談田蟋蟀的生活習性:
“雄蟋蟀或許只在爭奪配偶時,才會放聲尖叫,這點跟許多一到繁殖期便會高聲歡叫的動物一樣。蟋蟀們的叫聲,來自翅膀的相互摩擦,它們平時離群索居,雄蟋蟀和雌蟋蟀都是各自過活。不過,它們肯定有交配的時候,或許翅膀在那時的夜里才有了用武之地。”
“蟋蟀的叫聲雖然尖利刺耳,但有人聽來卻覺得美妙無比,會想起夏日里草木蔥蘢的田園風光。”(第四十六封信)
談與我們相伴的家蟋蟀:
“家蟋蟀會住在我們家里,別的昆蟲的蹤影,卻只能去田野、樹林和溪水邊尋找。不管你愿不愿意,家蟋蟀都會闖入你的視線。這種昆蟲跟蜘蛛一樣,鐘情新房子,喜歡潮濕的墻。此外,磚縫和石縫中柔軟的灰泥可能讓它們在其中鉆洞,打通各個房間。它們尤其偏愛廚房和面包師的烤爐,因為那里一年到頭都很溫暖。”(第四十七封信)
……
喜歡本書的讀者還是去閱讀有趣的原著吧。相信你們會愛上各種有趣的生物,也會深深地愛上萬物繁衍的大自然!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