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動態焦點:科技加持,商業氣象服務漸成“氣候”

發布時間:2022-09-07 09:50:02 來源: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caobo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季,持續的高溫讓不少地方相繼開啟“燒烤”模式,不少人心心念念地盼望能有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澆滅高溫。然而,對于普通人而言,這不過是一次消暑納涼的好時機,但是對于正在夏糧搶收的農民而言,他們一年的辛勞可能會付諸東流;對于建筑業而言,則可能造成未完工的建筑出現安全隱患……

氣象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之一,古往今來天氣一直都是影響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剛剛開幕的2022年服貿會上,墨跡天氣的展臺就讓觀眾充分感知到氣象與人、經濟社會間千絲萬縷的關聯。“當人們傾盡全力構建的經濟社會遭遇到極端天氣,也會面臨不可估量的損失。”墨跡天氣高級副總裁黃耀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航空、物流、交通、農業等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意識到氣象服務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專業的商業氣象服務正逐漸成為一種剛需。

商業氣象服務需求激增


(資料圖)

以前,公眾主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查詢天氣信息,而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氣象App豐富的應用場景,個性化的氣象服務已然全面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從目前的趨勢看,氣象App已經不僅限于預報基礎的天氣信息,其針對不同用戶需求開發了更加多元的氣象服務產品。黃耀海說,墨跡天氣推出的會員類服務,就有專門針對華南地區用戶的回南天預報;針對市內行車的交通積水地圖;針對關注健康人群的過敏、流感、中暑預報;針對旅游人群的櫻花、桃花、油菜花、楓葉、星空、滑雪預報等。“基于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氣象服務廠商針對性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使得氣象服務更加貼近生活和用戶場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好幫手。”

氣象不僅始終影響著人們的出行以及日常生活,更是關乎著民生、經濟以及其他領域。在大多數人眼里平凡無奇的氣象服務,背后也具備著大量硬核技術和商業故事。

“企業在氣象預測方面投資1元,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經濟學界的德爾菲氣象定律在氣象領域已經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或許,1:98的投資回報比有些夸張,而我國氣象部門也曾做過測算,得到的氣象服務業投入產出比可達1:40,回報也并不低。

對于很多產業而言,氣溫相差1℃或降水量增減1毫米,對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有統計表明,流通類產業銷售額的65%取決于天氣。

黃耀海說,基于不斷涌現的商業氣象服務需求,國內氣象服務市場迎來新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于氣象大數據的分析和加工能力,推動著氣象服務向企業級市場滲透,農業、物流、交通、出行、休閑旅游、體育產業、餐飲和零售業、工程建筑業等諸多行業也開始發現氣象服務的必要性,借力氣象大數據,完成管理升級、流程再造、服務創新和產業升級。”

當前,天氣預警、防雷減災、衛星遙感、人工影響天氣等形式多樣的服務已將新的氣象科技成果及時地應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氣象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商業氣象服務將有望在2025年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科技創新助服務更加精準

商業氣象服務要滿足行業用戶需求,考驗的還有其預報的覆蓋范圍和準確率。如何把氣象原始信息向信息產品轉化,向產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已經成為商業化氣象服務企業的關注重點。

在AI、大數據等技術加持下,目前,墨跡天氣的天氣、環境、海洋等預報已變得更加精細化、智能化,國內空間精度可達1公里,短臨降水預報顆粒度甚至達到百米級別。

行業人士認為,氣象服務是一個需要多學科背景支撐的專門的職業類別,商業氣象企業能否被市場認可,最核心的指標就是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其實,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氣象服務早已不再只是提醒陰晴冷暖,而是利用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各行各業提供更加精細化、專業化、多元化的服務,依靠精密的監測設備、精準的數值算法,讓氣象服務更加精準。

作為國內商業氣象服務領域的頭部企業,墨跡天氣已經深入挖掘了各個行業的業務場景,以“氣象+行業”的業務模式,定制化地為企業打造更具針對性及商業價值的解決方案。

黃耀海透露,針對2022年冬奧會賽區復雜地形的氣象精細化預報需求,墨跡天氣就聯合北京大學和北京市氣象臺,承擔了基于機器學習的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課題,共開發了兩套業務系統。一套是基于機器學習的要素客觀訂正系統,主要針對京津冀區域模式預報進行機器學習客觀要素訂正,提升賽區賽道的溫度、風、陣風、降水等準確率。另一套是基于機器學習的天氣系統挖掘和自動相似識別平臺,實現冬季高影響天氣系統的客觀識別;支持進行降雪、寒潮、持續低溫、融雪性高溫、大風、大霧等歷史天氣系統標注和相似天氣系統的快速瀏覽。“這兩套系統都在北京市氣象局進行部署,并在冬奧示范賽、冬奧正式賽和冬殘奧正式賽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尤其在山區的風速和溫度的準確率預報上有較好的提升。”

隨著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商業氣象服務機構組織和企業在為行業和公眾提供更加精細化、專業化、多元化的服務,以及在綜合防災減災、鄉村振興、生產生活等方面正發揮重要作用。

標簽: 機器學習 天氣系統 人工智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