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脫口秀大會請來科普界頂流UP主何同學做開場嘉賓和領笑員,讓人對科普和脫口秀的聯動關系產生思考。何同學的風格是用簡單詼諧幽默的方式解說數碼科技類視頻,有兩個要素與脫口秀重合——創意和表達。正是這種獨特視角下的創作,能巧妙地帶領觀眾在輕松快樂中收獲知識,受到啟發。
實際上,脫口秀界一直不缺科普元素,其中也不乏爆梗。就拿今年來說,來自上海長征醫院脊柱外科的曹鵬醫生,因為科普內容好、臺風好而格外受歡迎;來自沈陽的數學老師王十七,調侃自己身上的全國第一顆人工心臟,用帶著體溫的科普震撼了大家;視力只有0.02的黑燈(裸眼視力在0.05以下就是盲人),分享自己與黑暗相伴的生活和思考……
廣義一點說,去年深受大家喜愛的上海交警黃駿講述外灘的執勤日常,也算一種常識科普:“我平時在外灘執勤,外灘游客非常多。我記得第一天上崗的時候非常不適應,因為我萬萬沒想到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被人問路:中國銀行在哪?上海第一家漢堡店在哪?我完全答不上來。我只好打110,問我的同事,因為有困難,找民警。”
而且,脫口秀本身也是一種知識型輸出,笑點往往也是知識點。比如當年張博洋諷刺網絡鍵盤俠攻擊愛吃肉蛋奶的人是崇洋媚外,就用密集的知識點“掃射”了回去:“你自己打開蘋果或谷歌公司開發的手機系統,通過專利至今屬于澳洲政府的WiFi技術,把辱罵性文字發送到由蒂莫西·約翰蒂姆·伯納·李教授開發的互聯網上,發送內容竟然是批評別人崇洋媚外?這么抗拒現代文明成果,你為什么要當鍵盤俠,你去當算盤俠呀!”
好笑+知識,這是脫口秀的魅力。人們越來越追捧強文本,即有價值的輸出。誰會不喜歡從快樂中得到知識呢?那么,稍微換一下順序,知識+好笑,這應是做科普的一個方向。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