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丹麥能源博物館:讓科技歷史遺跡煥發新生命

發布時間:2022-10-30 17:56:07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圖為電力能源館的外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為水利發電能源館里的發電機組 龍金晶 攝

丹麥能源博物館坐落于丹麥比耶靈布羅市,依托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水力發電站擴建而成,該水力發電站被改造成了博物館的展廳,目前仍在正常運轉,可為整個丹麥提供約25%的電力供給。這種將科技歷史遺跡與展示教育功能緊密結合的博物館建設模式,讓公眾穿越在歷史的長河中,感受科技的厚重魅力。

丹麥的環境科普教育理念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能源博物館由丹麥政府授權創建,1985年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以新能源利用為主題,教育引導當地公眾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理念。博物館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設置展館區、觀眾服務區、戶外設施體驗區、主題森林公園等多個活動區域,每年接待觀眾約4萬人次。

別出心裁,由多個獨立展館構成

能源博物館的展館區設計別具一格,它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單體建筑的設計模式,由多個不同主題的獨立展館構成,包括電力能源館、水力發電能源館、風力發電館、高壓電展示館、“停電”主題館、“歷史科學中心”主題館等六大常設展館和一個室外互動展示區。

其中,電力能源館面積最大,設有三層展廳,分別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使用的發電設備、居民電表、家用電器等歷史藏品,展開了一幅丹麥電力應用、電廠發展的百年歷史畫卷,觀眾穿越在極具年代感和歷史感的實物藏品和場景中,能夠真切感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生活的便利;水力發電能源館就是水電站的核心機房,在這里能看到運轉了百年還在正常工作的發電機,它發出震耳的轟鳴聲,帶給人極大的震撼。

巧妙設計,打造沉浸式體驗

能源博物館的六大常設展館中,兩個特色主題展館的設計尤為精巧。“停電”主題館展示了連續停電48小時后的社會生活場景,觀眾可以體驗停電災害發生時的各種情景:地鐵中斷、電梯停滯、供水緊張,以及電話和支付系統停止運作等,用觸目驚心的案例引起公眾對能源問題的重視,養成節約能源的意識。

“歷史科學中心”主題館復原了歷史上電磁學領域的重大科學實驗過程和實驗裝置,觀眾可以在這里了解從1600年到1900年電力領域的各種各樣的發現和發明,從意大利生理學家伽伐尼的蛙腿反射實驗到伏打電堆原型實驗裝置,從摩擦起電裝置到電磁感應再到發電機的原型裝置,大多數展品外觀樸素,展示方式簡單,卻原汁原味地體現了科技發展的真實狀態,生動展示了電氣技術發展的漫長歷史和科學家的艱辛探索過程,給人以心靈的觸動。

因人施教,量身定制教育活動

依托室外互動展品開發的教育活動,也是能源博物館一大亮點。它在開闊的室外空間,布設了大量太陽能、風能等互動性強的科技展品,觀眾在這里能看到長達20多米的風車扇葉,真實感受一架風車運轉所帶來的電能輸出;能看到集展示功能和實用功能于一體的各種新型太陽能電池板,它們同時也是博物館的實際供電設備裝置。

教育活動就圍繞這些展品開展,有針對學生的研學項目,如結合校內課程的科學課;有針對公眾的工作室,如親子探究活動;有針對老人的主題活動,如節能技巧等,均為特定人群量身定制,滿足全年齡段人群的不同需求。目前基本形成了每天都有常規教育活動、每月一次親子主題活動、每季度一次大型公眾科技活動,以及淡季或公眾數量不多的平日針對情侶等特定人群的主題活動的博物館教育體系。

丹麥能源博物館是歐洲博物館建設的典型代表,非常重視對科技歷史遺跡的多元化利用,重視對歷史文物和藏品的收集、保護利用和教育展示。通過特色鮮明、獨樹一幟的策展視角,他們將當地歷史、文化、社會與科技發展相結合,突出本地特色,體現出獨特的辦館風格和發展理念,也為我國專題科技場館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資源管理部副主任)

標簽: 教育活動 科技發展 特定人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