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天天速看:《夢溪筆談》再解讀

發布時間:2022-11-02 15:47:11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宋朝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一向與《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并列為中國古代科學經典。然而仔細閱讀你會發現,它是典型的筆記小說。

作為一種特殊文體,筆記小說出現于魏晉,在唐代形成潮流。筆記小說的作者不會附上文獻索引表,我們不知道哪些文字是原創,哪些是引用。他們聲稱自己是在做客觀記錄,但會在細節上添油加醋,明顯能看出很多虛構成分。

古代文人不像當代知識分子,寫小說就是寫小說,寫論文就是寫論文,而是怎么吸引讀者就怎么寫,結果便形成了筆記小說這種雜揉的文體。這類作品共有3000多種,包括很多志怪、傳奇、雜錄和瑣聞,其中既有嚴肅的學術考證,也有徹底的想象。《酉陽雜俎》《樂府雜錄》和《大業拾遺記》中都有近乎科幻小說的篇章。


(相關資料圖)

《夢溪筆談》之所以被視為科學著作,是因為其中有三分之一篇幅提到科學知識,有深刻的科學見解。同時,書中也有不少典型的志怪文字。沈括將《夢溪筆談》分為十七門,“技藝”和“器用”的內容更接近科學,而“神奇”和“異事”寫的都是超自然現象。

“揚州明珠”就是一例。作者寫到,嘉祐年間,揚州空中有顆“珠”,最初在天長縣陂澤,后轉入甓社湖,又飛到新開湖中。十余年間,行人常常見到它,并且這顆“珠”還能飛,“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爛不可正視,十余里間林木皆有影”。翻開幾十年前描寫“UFO”的新聞,這種場面很常見。

如果說“揚州明珠”還有可能是作者記載民間傳聞,“山陽女巫”完全是一篇小說。山陽女巫會“隔空猜物術”,伯氏不相信,用各種手段測試她的特異功能。內容不僅有起承轉合,有懸念,而且采用“上帝視角”,都是典型的小說寫法。

《夢溪筆談》中,很多內容是在談文藝。沈括分析燕地音樂的調,研究不同類型鐘的演奏法,點評吳道子的畫,討論文字的章句和義理。沈括同代人如果閱讀《夢溪筆談》,會認為這就是一部文化題材的散文集,只不過對石油、磁針、渾儀或者海陸變遷這些事物的描寫比同類書籍更多,虛構成分更少而已。

《夢溪筆談》這種選材方法,代表著人文與科學尚未分家的歷史時期。如果完全按照當今學科分類方法剖析這本書,無論把它歸為文科還是理科,都會錯失原著的很多價值。即使涉及科學,也沒有劃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大量篇幅用于描寫人事、官政和權智。沈括出身官宦世家,又擔任過知州、太子中允等要職,所以會從高級官員的角度去討論行政區劃、稅收制度、軍隊訓練和案件審判。他還討論服裝的演變,甚至大量記載野史,這些內容所占比例不亞于自然科學部分。

對作者而言,《夢溪筆談》當然是一本完整的書,而不是音樂、美術、歷史、民俗和自然科學的雜燴。沈括被贊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原因在于他是優秀的觀察者,能夠客觀理性地觀察周圍事物。

沈括的很多觀察完全出于興趣,而不附帶功利目標,這是他能被稱為科學家的根本原因。沈括觀察各地的紫荊,研究前朝的玉釵,記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通讀《夢溪筆談》,我們會看到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努力剖析他所看到的樁樁件件,這恰恰是科學的原動力。

沈括還有充分的懷疑精神,《夢溪筆談》有專門文字批判“前定論”,諷刺“賣卜術”,質疑“襄王夢神女”的傳說。這在今天不足為奇,而在那個皇帝帶頭服食丹藥的年代,堪稱難能可貴。

《夢溪筆談》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著作,但是正因為有科學精神貫穿全書,才讓它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這本書忠實記錄了那個人文與科學不分家、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分家的混沌時代。科學要深化就必然會分科治學。然而,劃分具體的研究領域,不等于割裂格局和視野,今天的科學家仍然需要沈括這種對客觀世界的全面興趣。

(作者系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標簽: 夢溪筆談 自然科學 筆記小說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