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熱推薦: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有多神

發布時間:2022-11-18 15:35:57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一個脫口秀演員和由他引發的“聽不到心跳還能正常生活”話題日前登上熱搜。在一檔節目上,演員王十七帶著一個小黑盒登臺,這個盒子既不是裝飾品,也并非小音響,而是他的“中國心”。這顆神奇的人工心臟曾將垂死的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并送上萬眾矚目的舞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磁懸浮人工心臟(即全磁懸浮人工心臟),讓本已心力衰竭的他實現絕處逢生!從生病到成功移植國產人工心臟,王十七等了足足17年!為了紀念這段經歷,他給自己起了個“王十七”的藝名。如今,他生活如常,每天快走5公里,每兩天騎行15公里。

王十七是一位擴張型心肌病患者。他的主管醫生、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衰病房張宇輝介紹,擴張型心肌病會造成心肌損傷,損傷的心肌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出心臟,但同時靜脈血又會持續地回流入心臟,導致心腔內血液淤滯,心臟逐漸擴張變形。

“如果把心臟比作一間屋子,心肌損傷相當于屋子的墻體損壞、變形,隨之而來的是屋子的門窗關不嚴,隨著病情的進展,屋子的損毀不斷加重。”張宇輝說,“這就是個惡性循環,所以擴張型心肌病又被稱作心臟的‘癌癥’。”

2019年8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外科病房的陳海波醫生第三次見到王十七,這也是王十七狀態最不好的一次。“擴張型心肌病的病人發展到終末期有兩個特點,一是溫水煮青蛙式地慢慢發展為心衰,二是突然暴發嚴重心衰。王十七屬于后者。”陳海波說,當時王十七的身體已經到了隨時都可能崩潰的狀態,其他治療手段已經無法起到效果,必須要馬上進行心臟移植或者人工心臟植入。

彼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磁懸浮人工心臟的臨床試驗已經開始,相比上一代人工心臟更小巧更便攜,性能也更優越。

人工心臟是部分或完全替代自然心臟給人體供血的輔助裝置,由血泵、驅動裝置、監控系統、能源四個部分構成。作為科技含量最高的醫療器械之一,人工心臟經歷了三代發展。前兩代人工心臟存在很多弊端,如軸承浸泡血液,形成血栓;或破壞血液,有后遺癥等。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第三代磁懸浮裝置應運而生,而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磁懸浮人工心臟代表著行業最先進的技術水平。厚度只有26毫米,直徑也僅有50毫米,重量僅為186克,僅有乒乓球大小……外表看上去像一只蝸牛的心室輔助系統“慈孚”,其核心部件是一個帶有葉輪的泵,通電后葉輪可懸浮起來,在與四周沒有接觸的情況下實現高速旋轉,帶動血液實現流動。流動的血液通過一根人造血管制造的旁路,繞過受損心臟流向全身,協助心臟完成“泵”的功能。

與目前國外最主流的人工心臟相比,“慈孚”采用鈦合金材質,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對患者的手術創傷更小;對血液的損傷更小,降低了出現泵內血栓、中風和消化道出血等臨床不良事件的概率。

傳統心室輔助系統的經皮電纜包含6根電線,“慈孚”則通過改變供電方式,將電纜中的電線數量減為4根,從而顯著減小了電纜直徑,同時還提高了電纜柔軟性。這一成果有助于提升經皮電纜的防感染性能,也使其可耐受更大沖擊,患者裝上人工心臟后不僅可以正常生活,甚至還可以參加騎馬、滑雪、騎行等運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植入人工心臟的第3年,王十七背著5斤重的電池,登上了脫口秀舞臺,講述著人工科技與疾病的一次頑強抗爭。

我國約有1370萬心衰患者,每年能匹配到心臟移植的患者僅有600多例,心臟供體非常稀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磁懸浮人工心臟,必將為眾多心衰患者和家庭帶來“生命之光”。

標簽: 人工心臟 擴張型心肌病 正常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