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冬日里說“冬月”

發布時間:2022-11-26 09:47:3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

上圖為“冬”的字形變化。下圖為“ 月”的字形變化。(圖片由作者提供)


(資料圖)

隨著天氣逐漸變冷,我們都知道已經進入冬季。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昨天11月24日,我們正式進入了“冬月”。農歷十一月一直被稱作“冬月”,那我們就來說說“冬月”。

“冬”的甲骨文字形是在一條絲線的兩端各打一個結的形狀,表示“終了”的意義。金文中的一種寫法是增加了“日”,表示一年終結的時間,即冬季。在小篆中,增加了“仌(冰)”,突出冬季會結冰,更能體現冬季寒冷的特點。在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中,基本保留了小篆的構架,只是筆畫更為簡單了一些。

“月”在甲骨文中也已經出現。為了與“日”的字形進行區分,甲骨文用新月的形狀表示“月亮”。由于月亮通常出現于晚上,所以這個字形又用來表示“夕”,到了金文中也是如此。直到小篆中,“月”的字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才與“夕”區分開來。“月”的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與小篆的字形變化不大。由于傳統上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從新月到滿月再回到新月可以作為一個周期,于是古人用“月亮”的“月”表示“月份”的意思。

因此,“冬月”是指冬天中的一個月份,也就是農歷的十一月。“冬月”又被稱作“子月、建子、仲冬、辜月”等,這些名稱都有著特定的含義。

古人把一年的十二個月用十二地支來對應,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子”為十二地支之首,因此“子月”和“建子”都表示一年的開始,因為冬月中包含了“冬至”這樣的節氣。

冬至與立冬不同。立冬代表冬天剛剛到來,而冬至表示陰氣到了極點之后陽氣開始興起。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來的一個。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一年的開始過新年,認為從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逐漸開始變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之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夏歷是把“建寅”月作為一年的開頭,與周歷的“建子”月相差兩個月。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則會一天天變短。現在一些地方還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因為“餃子”與“交子”諧音,“交子”有新舊交替之意。

農歷十一月還被稱為“仲冬”。“仲”的意思是“在當中的”。每個季度有三個月,“仲冬”是指冬季的第二個月,也就是農歷的十一月。

《爾雅·釋天》:“十一月為辜。”郝懿行義疏:“辜者,故也。十一月陽生,欲革故取新也。”意思是說,十一月又叫作“辜月”,“辜”是指“舊的”,十一月時陽氣開始出現,于是廢棄舊的,吸收新的,表示農歷十一月將要孕育出新的生命、煥發出新的活力。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差異很大。到了冬月,北方往往比較寒冷,例如唐代邊塞詩人高適的《薊門行五首》之三是這樣記錄的:“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薊門即薊丘,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詩句描寫了薊門邊塞的十一月,大雪漫天紛飛的壯觀景象。而南方的冬月則是另一番情景。例如唐代呂渭的《狀江南·仲冬》:“江南仲冬天,紫蔗節如鞭。海將鹽作雪,出用火耕田。”意思是江南的十一月,一節節的紫色甘蔗像是竹鞭一樣,依然茂盛地生長著。南方的冬天雖然沒有北方的雪,但海邊曬的鹽像是雪花一樣,當地農民依然采用刀耕火種的方法耕種田地。

與過去相比,我們當今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但空調進入了千家萬戶,而且北方很多地方還使用了暖氣。因此,即便是在冬月,在室內也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

(作者系廣西語言學會理事,文學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教師)

標簽: 十二地支 今北京市 作為一個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