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熱消息:如何推進水文化建設?這場國際研討會上專家出謀劃策

發布時間:2022-12-01 22:38:18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科普時報記者 胡利娟

12月1日,第二屆水文化國際研討會在北京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成功召開。來自中國、希臘、法國、克羅地亞等國內外的水文化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古代文明中的水與環境:傳統、技術與文化”這一主題,聚焦古代水利技術、古代水文明與水遺產、各國各地區水文化建設,以及水利法規的歷史發展等內容,交流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水文化研究與傳承。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治水史。”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李戈介紹說,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等,見證了中華文化的起源、興盛、交融、積累、傳承,包含了很多對水與環境關系、水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實踐。今年,水利部印發了《“十四五”水文化建設規劃》,以保護、傳承、弘揚、利用為主線,積極推進水文化建設,全面融入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他期待相關國際組織、科研機構和大學等分享對水文化的認知和實踐,以史為鑒,以鄰為鑒,為人類共建美好地球家園、共謀人類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中國水科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彭靜稱,水文化是因水而成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兩千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就是中國水文化養成的一種非常濃縮的、高境界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傳承、創新水文化是中國水科院的重要使命。中國水科院長期致力于水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水文化研究、世界遺產申報和保護等,為全球水文化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她表示,水文化是世界文明進步的共同財富,希望本次研討會能夠進一步搭建國際水文化交流平臺,促進水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繁榮全人類豐富多樣的燦爛水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稱,水對人類文明的延續至關重要,歷史上的文明古國無一不因水而生、依水繁榮。水是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基礎,必須充分認識水文化,將水的文化價值融入水領域的決策中。他期待本屆研討會能夠促進各方交流互鑒,共同保護、弘揚優秀水文化。

國際水協會戰略總監丹妮艾拉·貝姆菲卡認為,水是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基礎,目前全球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等各領域都面臨嚴峻挑戰,全球各國必須以前所未有的態度,加強跨學科、跨部門、跨國界協作,實現水文化領域知識與信息共享。

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不僅是“天府之國”的水源工程,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其承載的豐富哲學思想、科學水平、優秀品德及其與之相關的民族情感,是中華民族水利史上和發展史上的瑰寶。

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黨委書記朱澤華表示,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愿意與國內外水文化相關群體組織、社會團體和專家學者加強溝通交流,共同深入挖掘都江堰水文化遺產的利用、傳承和保護,助推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灌區榜樣。

本屆研討會由中國水科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聯合主辦,旨在貫徹落實水利部《“十四五”水文化建設規劃》,推動各方對水與社會、水與環境關系的深入思考。

標簽: 可持續發展 發展中心 黨委書記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