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球熱門:云南閉殼龜為何以省命名

發布時間:2022-12-05 20:43:1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作為我國特有物種的云南閉殼龜,在世界龜科爬行類動物中,分布區域最為狹小,且種群數量極稀少。它曾經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但是最終卻又神奇般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成功實現了人工繁殖。如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已重新將其由滅絕劃分到極危。

分布狹窄,獨產于云南

以省名命名的云南閉殼龜,一般就會被認為它的家鄉在云南。的確不錯,目前僅知它分布于云南昆明,廣西與云南交界處可能有分布,但沒有被發現的文獻記載。


【資料圖】

云南閉殼龜是龜科、閉殼龜屬、云南閉殼龜種,為單一種,無亞種分化,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生活在云南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喜歡隱身在湖泊、沼澤、河流、淺灘處的亂石堆或者雜草叢中,人們要想發現它,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云南閉殼龜是雜食性動物,主要以小魚、蝦、蚯蚓、水果、蔬菜等為食。

龜殼能閉合,防御敵害進攻

云南閉殼龜成體殼長一般為14厘米左右,其形態特征主要是頭背皮膚光滑,上顎不鉤曲,眼大。趾間滿蹼,前后肢分別為5爪和4爪。尾巴較長,露出腹甲和背甲的長度。尤為特別的是,身體顏色豐富多彩,頭部呈橄欖綠,頭側有黃線紋,咽和頸均為黃色且斑紋對稱,背部是棕橄欖色或奶栗色,腹部為棕色或淺黃橄欖色,腹盾上則是淺紅棕色污斑。

云南閉殼龜的殼能夠閉合,這是它最為顯著的特征,又是它自我保護和防御敵害的重要功能。通常情況下,它一旦遇到敵害,則會立刻將頭、尾及四肢縮入甲殼內,背甲和腹甲均關閉,形成一個盒狀,一般敵害是攻不破甲殼的。

種類稀少,數十年難見蹤跡

云南閉殼龜的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幾十年在野外都難以見到一只。

從1906年命名時算起,整整過了40年,才有報道稱,在云南昆明西山發現1只云南閉殼龜。此后,它又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半個多世紀,并且一度被IUCN列為滅絕,直至在2000年后,其又重新在野外露出身影,在2010年,又被改為極危。

云南閉殼龜在野外難見蹤跡,那么在民間呢?數量也是極為有限。目前已知的僅有4只。其中,3只是2014年6月在無錫一龜友家中發現的,另外1只是2015年10月,在廣東東莞舉辦的龜展上發現的。當時,這只云南閉殼龜的標價高達1400萬元,由此可以想象它的稀有程度。

多措并舉,成功進行人工繁育

正因為其高昂的價值,這對存活數量稀少的云南閉殼龜來說,造成的傷害極大。另外,由于環境氣候以及地形的變化、山林的開發等,使其野外種群不斷減少幾近滅絕。保護云南閉殼龜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值得慶幸的是,在科研人員的精心馴養下,2004年和2005年發現的一對云南閉殼龜,已生育了3只后代。在2009年,云南又發現的三雌一雄云南閉殼龜,也成功繁育了下一代。

這無疑增加了研究人員的信心,并提出多項保護措施。首先,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保護意識,嚴禁捕捉和銷售該物種。

其次,深入調查其分布、棲息地以及生態環境,劃定自然保護區,并制定具體的保護方案。

最后,收集民間留存的云南閉殼龜,由專業科研機構進行馴養和人工繁殖。

相信隨著一系列措施的實施,能夠使這一瀕臨滅絕的物種得以保存,讓大家有機會見到活的云南閉殼龜,不至于只是僅僅存活在文字以及圖片記載當中。

標簽: 云南閉殼龜 造成的傷害 雜食性動物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