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探尋宋詞的中藥之美

發布時間:2022-12-14 07:40:42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宋詞與唐詩齊名,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宋代詞人常常以物為載體,以物寄情、以物言志。詞人吟詠的對象包括薺菜、桂花、桃花、蘆葦、木芙蓉、菊花、茱萸等,而每一種“物”都有自己獨特的中藥藥性。

“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白色的薺菜花開滿田野,群鴉在春雨后新翻的土地里覓食。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用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鄉野春色,“以樂景寫哀”借景抒發自己事業無成、年齡徒增的惆悵。“三月初三,薺菜當靈丹。”薺菜除了是詞人托物言志的對象,它還有養生保健的中藥價值。中醫學認為“春氣者諸病在頭”,很多人容易出現頭痛、昏眩等。薺菜可降壓、健胃消食、強筋健骨、明目養肝、潤肺和中,有助于增強免疫功能。吃薺菜還能防止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在消化道中轉化成致癌物質。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都足。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詞人的陳亮,用浪漫主義手法描寫出盛開在秋月夜下的桂花“向他秋晚,喚回春意”的高潔心志,借花言志,深得詠物詞之妙。桂花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食用花卉之一。它氣味辛溫無毒,歸肺、脾、腎經,具有溫肺化飲、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痰飲潮咳、腸風血痢、疝氣腹痛、牙痛、口臭等。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女詞人嚴蕊借“白白與紅紅”的一樹花分二色的桃花,寫出了雖身陷紅塵但心志高潔的情懷。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果部》記載過此類紅白桃花。桃花中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可擴張血管,疏通脈絡,潤澤肌膚,促進人體衰老的脂褐質素加快排泄,能有效地預防黃褐斑、雀斑、黑斑。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記載:“以酒漬桃花服之,好顏色,治百病,三月三日收”。古人對“時令”很重視,這桃花偏就要農歷三月初三的,認為這一天花開得正好。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天地間滿眼荒蘆、一溪寒水,蕭疏的秋景同低落的心境交融在一起。這是豪放派詞人劉過憂國憂時的名作。其實,蘆葉的根還是一味中藥。《玉楸藥解》中記載:“蘆根清降肺胃,消蕩郁煩,生津止渴,除嘔下食,治噎噦懊憹之證。”《本草蒙筌》中記載:“解酒毒退熱除煩,止嘔噦開胃下食,食魚蟹中毒即劫,懷胎孕發熱即驅。”

“暮霞照水,水邊無數木芙蓉。曉來天露濕輕紅。十里錦絲步障,日轉影重重。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風。”這是趙昂的“應制詞”,以贊美木芙蓉為主要內容,詠物的成分多于抒情。木芙蓉又稱地芙蓉、木蓮,也有“三醉芙蓉”的美稱,隨著花青素濃度的變化,一日可有白、粉、酡紅三色。《本草從新》中記載:“其味辛平,性滑涎粘,有清肺涼血、散熱止痛、消腫排膿,治一切癰疽腫毒的功效。”

“賣花擔上,菊蕊金初破。說著重陽怎虛過。看畫城,簇簇酒肆歌樓,奈沒個、巧處安排著我。”豪放派詞人戴復古,運用清新俚俗的語言,以素描的手法對酒肆風光加以描繪,借景抒情。菊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現在,菊花茶已成了普遍之品。《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記載:“菊花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芳香上達,又得秋金之氣,故能平肝風而益金水。皮膚死肌,清肺疏風。惡風濕痹。驅風散濕。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菊能利五脈,調四肢,治頭風熱補。”

“對茱萸、一年一度,龍山今在何處?參軍莫道無勛業,消得從容尊俎。君看取,便破帽飄零,也博名千古。”詞人徐一初在詞中借茱萸、黃花之物感時傷懷,受到歷代關注。茱萸,分為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前二者入藥,后者為藥食二用。《日華子本草》有對吳茱萸的記載:“健脾,通關節,治霍亂瀉痢,消痰,破癥癖,逐風,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后余血。”《本草衍義》稱:“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本草綱目》中記載了提煉茱萸辣油的方法。

探尋宋詞中的中藥之美,可以讓我們在經典詞句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讓中華優秀文化沁潤心靈。

(第一作者系四川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第二作者系四川省中醫藥健康服務學會中醫康復保健產教融合分會會長,第三作者系中醫藥文化傳承工作室秘書)

標簽: 本草綱目 中醫藥文化 白白與紅紅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