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山藥,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食材,在粵菜養生菜譜里更是多見。
山藥名稱歷經多番變化。《山海經》有記載。古時稱其為薯蕷,而今多稱山藥。山藥性平,味甘,補脾胃,益肺腎,排濕氣。民國中醫大師張錫純說:“山藥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平和,適宜多服常服。”
《本草正義》云:“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本草經讀》記載:“山藥,與五谷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現代研究也表明山藥具有滋補、助消化、止咳、祛痰、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
山藥多滋補,對生長環境從不挑剔。野生山藥生長于山區向陽的地方,是一種深根性植物,喜溫暖,耐寒,在北方稍加覆蓋便可以越冬。隨著現代種植技術的提升,種植山藥變得常見,古時需要跋山涉水才能獲得的美味,而今也是伸手可取了。
隨著人工種植山藥的興起,山藥和淮山藥就有些許不同了,山藥和淮山藥好比孿生兄弟,讓人傻傻分不清。辨別可有小技巧:一看表皮,普通山藥表皮光滑,沒有“鐵銹斑點”,淮山藥表皮則有很多坑點,還布滿“鐵銹斑點”;二看質地,普通山藥多為人工種植,所含水分較多,淮山藥質地比較細膩堅硬,不易折斷;三是產地不同,淮山藥原產地在江蘇、安徽一帶,只有那里產出的才能被稱為淮山藥,其他地方產出的為普通山藥;四是烹飪時間不同,一般山藥要長時間的烹飪才能食用,且不能達到入口即化的效果,淮山藥只需要烹飪6―7分鐘就能達到。
山藥多滋補,《神農本草經》建議,“久服”可以“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尤其適宜久坐少動,多思又多濕的脾虛人士。對糖尿病人也推薦適量使用,著名醫家張錫純、路志正等人均擅用山藥于糖尿病治療。也適合長期腹瀉的人,感冒后久咳不愈的人,平日體虛、容易感冒的人,大病初愈的人,長期飲食不規律、氣血不足的人食用。
山藥吃法多,且源遠流長。蜜山藥,顧名思義,淋上蜂蜜的熟山藥。此法能起到反佐山藥澀腸的作用,大便干澀的可以試試。此法出自宋代陳達叟所撰《本心齋疏食譜》,是其師父本心翁的素食菜譜,書中這樣記載:“玉延。山藥也,炊熟,片切,漬以生蜜。山有靈藥,錄于仙方,削數片玉,漬百花香。”金玉羹,以山藥、板栗為原料,用羊湯煮至爛熟即可。山藥入脾肺腎,板栗入胃脾腎,加上羊肉湯,是秋冬進補良方,尤宜體虛乏力,陽虛畏寒之人。烹制方法在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也有記載:“山藥與栗各切成片,投入羊肉汁中,加料煮熟至酥爛成羹,即可食用。”珠玉二寶粥,以山藥、薏苡仁、柿餅為原料,把山藥、薏苡仁搗碎煮成粥,最后放入柿餅碎即可。對飲食懶進,虛熱勞嗽有好療效。此方出自近代《醫學衷中參西錄》,來源于張錫純治療實例。立冬后吃山藥,滋補養生。
(第一作者系山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系山西醫科大學教授)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