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承華夏
(資料圖片)
上圖為登封窯博物館藏宋白釉珍珠地人物橄欖瓶,下圖為登封窯博物館藏宋白釉珍珠地執壺。 孫曉崗 攝
以燒制白瓷為主、兼黑瓷及三彩釉陶器,尤其燒制白釉珍珠地刻劃花和白釉剔花最具特色的登封窯,可謂中原民窯的佼佼者。不僅風靡唐宋時期,而且1500多年來始終在民間傳播和發展,為中國陶瓷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今天,筆者就帶您探尋登封窯興盛的奧秘。
被選為貢瓷的民窯
登封窯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曲河縣,又名曲河窯。據歷史記載,北宋元豐年間,河南府在轄區挑選民窯精品作為貢瓷,登封窯以其規模宏大,瓷器品種眾多,工藝獨到精湛,在當時中原兩三百家民窯中獨占鰲頭,當之無愧被選中。
當時登封窯正處于鼎盛時期,燒制的瓷器精美絕倫。相比官窯瓷清新淡雅的釉色,登封窯瓷則以裝飾為特色,如滾珠般的珍珠地裝飾、獨具創意的白釉刻、剔花裝飾更是佼佼者。既有青釉、黃釉、黑釉、白釉、鈞瓷等普通瓷器,也有白釉綠彩、三彩等復合釉裝飾器物。令人驚嘆的是,其創造性地燒造了白釉褐彩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等獨特的裝飾器物。為達到理想的審美效果,窯工博采眾長,對瓷胎表面施加化妝土,如同給胎上打粉底,使得釉層勻凈的釉色得以顯現,提升瓷器美感。又在化妝土工藝的影響下,采用刻、剔等工藝技巧,按照事先設計的圖案,在白色化妝土上進行刻劃或將大片化妝土剔去,露出黑色胎層形成美妙的花紋和圖案,在白色的映襯下,大大提升了裝飾圖案的表現力。
其技法高超,題材豐富,堪稱當時陶瓷裝飾集大成者。作為民窯,登封窯瓷遠比官窯瓷更為流行與普及。這或許是官窯瓷受眾面僅僅針對官府和皇家的原因,而廣大民間市場,才是陶瓷的主要銷售目標。
登封窯興盛的根源
唐宋時期,中原地區民窯眾多,為何登封窯能夠如此興盛和璀璨呢?這就要從登封的地理位置和陶瓷手工業發展歷史說起了。
陶瓷生產離不開茂密的植被、優質的土壤及不息的水源。登封地處嵩山南麓,群山環繞,河流縱橫,土地肥沃,地層歷經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層發育完全,數億年的地質變化為其帶來了優質的次生粘土,而周圍豐沛的水系、茂密的叢林,成為遠古先民們聚居與生活的理想家園,更為陶器的誕生及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早在登封地區(距今七八千年的)部落遺址就出土了大量陶器,如用作炊具的砂質陶罐、用于吃飯的圓底陶缽、打水用的陶壺等。薪火相傳,直到陶瓷手工業的穩定發展,登封窯在隋唐時期便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窯廠。唐代開放包容的政治環境、富饒的生活為登封窯的迅速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登封窯廣泛吸取周邊窯址工藝技術及裝飾技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瓷器特色。終于在宋代,登封窯因其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達到鼎盛時期,瓷器造型精美,種類豐富,日用器包括生活、文房、瓷枕等,裝飾器有梅瓶、長頸花口瓶等。窯址逐漸擴大,形成大規模窯址群,造就了獨領風騷的登封窯陶瓷。
登封窯所產瓷器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均大幅增加。這些瓷器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自然無法完全消化得掉,外銷是必要的渠道,因而登封窯址附近往往形成瓷器銷售中心和集散地,伴隨而來的是周邊城市經濟的繁榮。
市井之氣彰顯大美
作為宋代著名民窯系磁州窯中最著名的窯口,登封窯瓷的藝術特征,反映了宋代主流審美理念和人文思想,承載了深厚的社會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
登封窯瓷裝飾圖案題材豐富,譬如幾何紋、連珠紋、云氣紋、人物紋、植物紋、動物紋、宗教紋飾等,還有文字、題詩、山水等題材。瓷器裝飾線條流暢飄逸,裝飾主題栩栩如生。在所有裝飾中,珍珠地刻劃花為登封窯瓷器裝飾的藝術亮點,珍珠地刻劃花裝飾技法繼承自唐代金銀器“魚子紋”裝飾,并迅速發展。珍珠地刻劃花裝飾種類豐富,紋飾圖案既有貼近自然地寫實植物花卉紋,也有生動形象的動物紋,雖然沒有唐代金銀器裝飾的富貴奢華之風,卻有著宋代平和清新的市井之氣。登封窯的繁榮有力地促進了中原民窯、官窯的發展。
然而,宋代之后我國陶瓷燒制中心逐漸轉向江西景德鎮,登封窯日趨沒落,明清以后基本停滯,但它對后世其他窯口的繁榮發展奠定了技術與藝術基礎。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學者致力于對登封窯古窯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21世紀初,100多個登封窯傳統瓷器品種被成功復仿制。登封窯這顆宋代民窯的璀璨明珠終于閃耀在非遺文化傳承路上。
(作者系平頂山學院陶瓷學院基礎教研室專業教師、工學博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