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焦點關注:七成老人備受老年綜合征困擾

發布時間:2023-01-06 09:53:3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衣曉峰 富精雷 科普時報記者 李麗云


【資料圖】

(視覺中國供圖)

今年66歲的冉大媽,最近總感覺腿腳沒力氣,走平路時動不動就蹲坐在地上,到醫院檢查后,被診斷為“肌肉衰減綜合征”,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肌少癥。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跌倒、癡呆、尿失禁、抑郁癥、失眠和老年帕金森綜合征等這些疾病紛至沓來,而且經常以“組團”的方式形成老年綜合征來圍攻老年人。

跌倒、老年癡呆和尿失禁是最常見的老年綜合征

中國老年醫學會老年醫療機構管理分會常委、黑龍江省老年病醫院院長張大輝主任醫師介紹,老年綜合征本身并不是特指一種疾病,而是多種重大疾病的風險因素疊加到了一起。也就是說,在各種病理過程中,當出現一個癥候時,同時會伴生另外幾個癥候。這些臨床癥候群一擁而上,共同作亂,釀成了“多因一果”的現象。

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已上升到2.54億,受老年綜合征困擾的老年人群高達73%,其中半數老年人患有3種或3種以上的老年疾病。張大輝介紹,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常見的老年綜合征一是跌倒,占比為30%,年齡越大,傷情就越嚴重;二是老年癡呆,占比5%,且每增加5歲,患病率即增高1倍;三是尿失禁,男女患病率分別為18.9%和37.7%。

張大輝說,老年綜合征猶如“鈍刀子割肉”一樣,持久地折磨老年朋友,嚴重損害其生活能力。以跌倒為例,約30%的跌倒可造成老年人嚴重的腦外傷和骨折等意外。同時,還因為神經功能損傷、活動受限、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壓瘡等多種并發癥,引發一系列的災難性后果。據統計,作為跌倒損傷的高危人群,全球每年約有30%的65歲以上老年人、50%的80歲以上老年人因“失足”而跌倒。在65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中,跌倒已經成為首位傷害死因。

再以肌少癥為例,通俗來說,這種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肌肉隨歲月消逝而悄無聲息地“流失”,全身肌量“庫存”嚴重不足。身為老年綜合征最常見的表現之一,亞洲65歲以上老年人中,肌少癥的患病率高達20%以上,且隨年齡的增張而迅速攀升。張大輝解釋,老年人肌肉組織的耗損,加重了肌肉功能減退,進而導致日常生活能力滑坡、跌倒風險陡增、免疫力下降、傷口不愈合、壓瘡或肺炎頻發等。

老年人需要綜合、全面評估功能狀況

張大輝指出,由于老年疾病絕大部分是無法治愈的,因此在老年人的醫療照護實踐中,需要綜合、全面評估老年人的功能狀況,制定科學、合理和有效的預防、保健、診療、康復和護理計劃,促進老年患者各種功能狀態的改善,進而幫助老年群體“老而不病、老而少病、病而不殘、殘而不廢”。

目前,老年綜合評估手段已成為篩查、管理老年綜合征的核心技術和重要舉措。評估范圍包括一般的醫學評估、軀體功能評估、精神心理狀況評估、社會行為能力評估、環境健康評估及其他評估等6大類,內容涉及營養狀態、認知能力、睡眠障礙、社會支持等。這些評估旨在發現老年人潛在的患病風險和功能缺陷,及早制定干預策略,維持和改善老年人健康狀態。

哪些老年人需要接受評估呢?60歲以上的老年人;接受神經、呼吸、心臟和智能康復診治的老齡患者;合并有3種或3種以上疾病的老年人;具有常見老年綜合征,如跌倒、癡呆、尿失禁、譫妄、抑郁癥、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及褥瘡、便秘、營養不良或肢體殘疾的患者;同時用藥5種或5種以上的老年人;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有精神障礙或有一定心理問題、社會和行為能力異常的老年人;可能存在居住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不良的老年人。

張大輝強調,老年人特有的綜合征是軀體疾病、心理、社會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累加遞進的結果,并非“老了以后就該忍受的問題”,必須注重評估,預測風險。在每年的健康體檢或平時到醫院就診時,應盡可能到老年醫學科讓醫護人員對自己的軀體健康和功能狀給予全面、系統和綜合的評估,通過科學、合理的健康干預,有效降低老年綜合征的發生率、殘疾率和死亡率。同時,還要提高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并且堅持鍛煉。

標簽: 老年癡呆 睡眠障礙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