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為了讓燒制的菜肴味道更鮮美,不少家庭主婦要到超市挑選新鮮食材和各種調味品。我們常說這道菜的味道很鮮,到底什么是“鮮”?相比于酸、甜、苦、咸四種基本滋味,“鮮”給人一種奇妙的感覺,即使我們再用精美的辭藻也很難一語中的。直到近代,人類終于可以在科學層面揭示“鮮”的本質了。
(相關資料圖)
1866年,德國化學家雷特豪森在面筋里發現新化合物麩酸鈉,就是如今通稱的“谷氨酸”,但是當時并沒有在意,反而讓日本學生池田菊苗抓住這一線索當成日后的主攻研究方向,回國后不久便宣布“味精”提煉成功。1985年,在夏威夷首次鮮味國際討論會上,“鮮味”一詞獲官方認可為科學字詞,用來描述谷氨酸鹽及核苷酸等的味覺,現在已被認為是第五種基本味覺了。
從化學視角來看,承擔鮮味的化學成分有很多,從廣義上來說包括呈鮮成分和增鮮成分兩大類。目前已知的呈鮮成分主要為氨基酸類、核苷酸類、有機酸類和肽類四大類。此外,Na^+、Cl^- 等無機離子雖然本身不呈鮮味, 但其可協助形成鮮味,在鮮味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故稱其為“增鮮成分”。
L-谷氨酸和L-天門冬氨酸是兩種典型的谷氨酸鈉型鮮味物質,來源廣泛,日常食用的貝殼、海藻、西紅柿、豌豆、玉米、蘑菇當中都有含量非常高的游離谷氨酸。肌苷酸和鳥苷酸是鮮味最強的鮮味核苷酸,牛肉、豬肉、雞肉、干煎魚等都含有核苷酸。
琥珀酸、琥珀酸一鈉、琥珀酸二鈉是主要的有機酸類鮮味物質,主要存在貝類等水產品當中,其中有機酸二鈉是干貝中的主要呈鮮物質,又名干貝素。
一直以來,人們對鮮味肽的形成機理及呈味機制不明確。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利用量子化學、分子對接和人工智能,分析了味覺受體與鮮味肽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從多個角度系統研究了目前已知鮮味肽的味覺呈現規律,從而建立了用于開發鮮味肽評價系統的數據庫,對于人們更加了解鮮味的秘密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鮮味肽是一種新型的鮮味物質,它是由氨基酸通過肽鏈組合而成的化合物,是許多高端食材和調味基料鮮美味的主要來源之一。酒類、海鮮、肉類、醬油、菌類等物質中都含有鮮味肽。
不同鮮味化學物質之間還具有協同作用,例如在含谷氨酸的食物中添加游離核苷酸后鮮味會增加,起到“1+1>2”的作用。
鮮味的呈現自然離不開對應的受體。相對于其他味道的受體,鮮味受體的發現相對較晚,目前發現約有8種不同類型受體與鮮味感知相關,均隸屬于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其中報道最多也最重要的有谷氨酸受體、異源二聚體。
1996年,科研人員發現了首個鮮味受體味型代謝性谷氨酸受體,它既是第一個被鑒定的味覺受體,也是第一個被鑒定的鮮味受體。2022年發現的異源二聚體,不僅可以感受谷氨酸,而且還可以感覺天然的20種L-型氨基酸。鮮味受體的相繼發現,也進一步證明鮮味是一種獨立的基本味道。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我們可以將鮮味凝結在一粒粒小小的結晶當中,讓我們獲得鮮味也更加輕而易舉,味精便是日常炒菜最熟悉的鮮味劑。目前常用的食品鮮味劑大約有40多種,并且還處于不斷發展中。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千百年來,人們尋“鮮”的腳步一直未停。從遠古“茹毛飲血”到如今“食不厭細,膾不厭精”,萬千風情的“鮮”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包含著人們對食材的珍惜與尊重。
(第一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