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看熱訊:瑞雪兆豐年,南北方的雪大不同

發布時間:2023-01-26 18:43:58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2023年首場寒潮來襲,全國大范圍雨雪陸續上線,多地有大到暴雪。那么,雪的重量如何估算?我國南北雪有何不同?雨雪天怎樣安全出行?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針對上述問題作出詳細解答。


【資料圖】

因含水量不同,同樣厚度北方雪比南方雪輕

看似小小的雪花,其實也有不容小覷的威力,其不僅能夠將樹木壓斷,還令房屋倒塌。

那么,雪究竟有多重?又該如何估算雪的重量呢?

陳濤說,首先要認識降水量和積雪深度這兩個概念。所謂降水量是指氣象觀測人員用標準容器將12小時或24小時內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測量得到的數值,以毫米為單位。而積雪深度就是通常我們看到的雪的厚度,是積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距離,以毫米為單位。

“通常情況下,一毫米降雪能積多少雪,與地面溫度和雪中的含水量等因素有關。”陳濤介紹說,如果地面溫度較高,雪落到地面就立馬會融化,也就不能形成積雪;如果雪中含水量大,積雪就相對薄一些,而含水量少,積雪深度就相對深一些。

數據顯示,在通常情況下,1毫米的降水量,在北方相當于下了8至10毫米厚的雪,在南方則相當于下了6至8毫米厚的雪,主要是因為北方雪的含水量比南方低。

新雪的密度約為每立方厘米0.05—0.1克,由此我們可以大概推算出:100平方米的平面屋頂,如果積雪20厘米厚,那么房頂就會承受1至2噸的重壓,如果是簡易搭建的房屋,風險可想而知。

因空氣溫度不同,北方多“干雪”南方多“濕雪”

“事實上,我國南北方地區雖然下的都是雪,但是雪的性質還是有些差異,這就引出了‘干雪’和‘濕雪’兩個概念。”陳濤解釋說,干雪一般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雪中只是含有冰晶,這種雪就是干雪。干雪一般是粘性比較低,容易被風吹走,落在屋頂或者衣服上,它是不留濕痕的。濕雪主要是在南方地區比較多,雪中的含水量是比較高,一般是多片的雪花粘在一起,容易形成大雪片,而且比較容易粘附在物體的表面,不容易被風吹走,在地面上和衣服上都留有濕痕。

其實,干雪和濕雪都是由降雪時的空氣溫度所決定的。陳濤介紹說,雪花是由冰晶構成,雪花從高空降落,氣層的溫度始終在0℃以下,這就使得它們能夠以雪花的姿態,降落到地面而成為“干雪”。而有的時候,高空的溫度在0℃以下,但在接近地面時,卻遇到稍高于0℃的氣層,雪花落入后還沒來得及全部融化便落到地面了,于是就成為半融狀態的“濕雪”了。

雨雪天出行要“四防”

當前正值春運,雨雪、大風等多種高影響天氣疊加,可能導致路面濕滑、積雪結冰等現象。那么,如何保障雨雪天安全出行?

陳濤提醒,首先是注意防滑。出行盡量選擇穿著防滑的鞋子,防止意外滑倒,步行盡量踩在厚厚的積雪上,注意避開浮冰和積水,走路盡量抬起腳,以減少鞋底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摔倒的可能性。

其次要防摔。建議平常騎電動車和自行車的公眾,盡量選擇步行或公共交通出行。

再次要防砸。降雪較大時,行人應該盡量遠離樹木、廣告牌、臨時建筑物等,謹防因坍塌被砸傷。

最后要防磕。由于雪的覆蓋,道路上許多“陷阱”會被遮住,因此,應注意低洼、井蓋、建筑材料上的釘子等。

尤其是自駕回家的朋友們,需提前查看天氣預報預警,規劃好交通路線,小心慢行。

標簽: 空氣溫度 毫米厚的 數據顯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