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秦嶺人與自然宣教館”館藏品中,有一具名為“丹丹”的棕白體色大熊貓標本,被譽為“鎮館之寶”。23年來,每一位進入館內的訪客,無不被端坐館中的“彩色大熊貓”吸引。那么,它與常見的大熊貓有什么關系呢?
2歲的“七仔”和小伙伴“二郎”在一起。徐光嵐 攝
僅在秦嶺腹地偶見
【資料圖】
“丹丹”是首只科學記載的棕白體色大熊貓,1985年3月26日被發現于佛坪保護區大古坪保護站轄區內。
迄今為止,共科學記錄10只棕色大熊貓,其中6只在位于秦嶺腹地中段南坡的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被發現,其余4次在保護區的相鄰區域。此處數量單位不使用“只(次)”,是依據發現時間、野生大熊貓家域面積、動物被發現時的年齡等因素,排除了重復發現的可能。
目前,生活在位于秦嶺北麓的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七仔”是第七只科學記載的棕色大熊貓,于2009年10月在佛坪保護區三官廟保護站轄區內發現,也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唯一一只公眾可以眼見為實的棕色大熊貓活體。
并非獨立物種
“丹丹”是目前唯一一只后代被科學記錄的棕色大熊貓,除了體毛顏色特別之外,它的生物學特性與黑白色大熊貓沒有差異。進入人工圈養狀態后,產下3只幼崽,全是黑白色大熊貓。
1991年6月22日,在佛坪保護區內光頭山一帶拍攝到一只黑白體色大熊貓母獸帶領1只棕色大熊貓幼崽跑進竹林,這是第3只科學記載棕色大熊貓。這張不甚清晰的影像,證明棕色大熊貓為黑白大熊貓所生。
佛坪保護區巡護員目睹了發生在2009年春天的一場野生大熊貓聚群爭偶大戰,現場沒有棕色大熊貓,并確定一只名叫“喜悅”的大熊貓是“七仔”的父本。此后,在十余年的野生大熊貓聚群爭偶監測中,“喜悅”每年都出現在交配場,并多次奪得交配權。“七仔”之后,在佛坪保護區內再未發現棕色大熊貓蹤影,由此推測“七仔”的棕色基因大概率來自母親。
綜上,可以判斷棕色大熊貓屬于秦嶺大熊貓種群的特殊色型,是秦嶺大熊貓的特色、特別成員。
為什么有特殊色型
秦嶺腹地頻繁發現棕色大熊貓,目前有基因突變說、性狀返祖說、微量元素說、隱性基因純合說等推測,但均不能解釋特殊色型大熊貓沒有其他中間色型。可能棕色在大熊貓物種某一進化期短暫出現過,也可能棕色是在進化和適應的進程中被物種所放棄。
“七仔”被發現后即離開野外生活環境。在圈養過程中,發現它的成長、食性、作息、喜愛等與其他黑白大熊貓沒有差異。在與大熊貓小伙伴一起長大的過程中,“七仔”不爭不搶,很乖,顯得弱、笨、憨、遲鈍,體現出競爭力弱、主動性差、依賴性強等弱點,能否在險象環生的叢林中建立領地、保護領地、搶占先機,令人不樂觀。
在繁殖生態方面,棕色大熊貓也顯得不樂觀。以“七仔”為例,盡管研究中心在自然交配、人工受精等方面給予“七仔”與其他種公獸以同等機會,它至2022年夏天仍沒有后代。
具有棕色基因的大熊貓繁殖和遺傳都值得探討。假設在野外,母熊貓生下雙胞胎,其中1只棕色幼崽,母熊貓會放棄相比弱小的1只,棕色幼崽大概率是被放棄的首選;假設母熊貓只生下1只棕色幼崽,如果是1只雌性個體,成年后它生下的孩子不一定是棕色,比如“丹丹”的后代。如果幼崽是一位雄性個體,在野外的聚群爭偶中,它的勝率如何呢?唯一能隨時拿來參考的“七仔”,雖已“壯年”卻沒有后代。
“丹丹”在野外發現時,是成年個體,十分孱弱。搶救成功后,它在西安動物園生活15年,其健康、成長、愛情、后代等被無以復加地關注。它的孩子中,僅“秦秦”存活至中年,于17歲時去世,沒有留下后代。
野生大熊貓的繁殖策略是一種優選加保險方式,保證了強壯的基因得以傳遞。假如“秦秦”和“七仔”生活在野外,以它倆靦腆有余、勇武不足的表現,不大可能在聚群爭偶大戰中獲勝。
每個物種的體量、長相、壽命等生態學特征,都是生物學特性的結果。關注棕色大熊貓,對研究大型動物種群演化、生理和健康等方面有意義,但對大熊貓野外種群保護、棲息地修復、野外種群復壯等沒有實際意義。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