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2022首都科普好書”新視聽創意工作坊暨創作者座談會在北京廣播電視臺會議室舉辦,并正式發布“首都科普好書”推廣資源包。活動當天,《冰洲上的游戲》《中國抗生素紀事》《植物塑造的人類史》《中國兒童太空百科全書》《物理君大冒險》等優秀視頻在座談會上重點播放展示。
“2022首都科普好書”新視聽創意工作坊暨創作者座談會現場。活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普發展與研究中心、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科學技術普及創作協會承辦(主辦方供圖)。
未來的科普視頻不能僅僅限于知識的層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科普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發生改變。“新視聽”強調以新鮮有趣的形態呈現視聽產物,是更加形象、令人親近的媒介方式,提升了大眾的閱讀和觀看興趣。自2022年10月活動啟動,北京市科協聯合北京廣播電視臺、知乎、當當網、抖音、嗶哩嗶哩等新媒體特色平臺進行不停歇的聯動報道,集合各領域專業人士解讀優質圖書,形成好書榜單+科普視頻的全媒體傳播矩陣。
北京新聞廣播5檔重點欄目《北京新聞》《主播在線》《整點快報》《編輯部的故事》《照亮新聞深處》邀請科普作家、編輯、學者走進直播間,多角度、全方位地對“2022首都科普好書”系列活動及30部推薦好書進行深入報道。截至目前,有關“2022首都科普好書”全媒體端收聽、收看人次超過1000萬。
創作者代表發言環節,《冰洲上的游戲》視頻創作者、博物學者段煦帶領大家“重溫”了一次南北極之旅:2017年首次實現南極直播、錄制極致探險節目……他的視頻不單單是動態視覺的展現,更是難得的自然紀錄片;《中國抗生素紀事》視頻創作者、北京新聞廣播主持人、北京科普宣傳大使段玉龍表示,未來的科普視頻不能僅僅限于知識的層面,更要有獨到的觀點。做科普,應該有人性、更多地貼近百姓的生活。
創作者代表等嘉賓現場發言(主辦方供圖)而《植物塑造的人類史》視頻創作者、北京新聞廣播主持人李玲更是攜植物學家史軍一起去逛菜市場。新穎又有趣的形式,“手把手”實地教你懂得植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力;《中國兒童太空百科全書》視頻創作者、“太空熊貓君”魏朝博,著重說明了“百科全書”對于小朋友們的作用,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方法的構建;《物理君大冒險》視頻創作者高晨介紹到,中科院物理所的“物理君們”是一群既有知識又有趣的人,在創作視頻時,選題務必要有趣,既求真又要接地氣,這樣不僅利于傳播,更會利于中國科普推廣工作的普及化。
“大科普+新視聽”模式深入推動科普傳播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針對“如何在互聯網上做科普”進行了發言。他表示,目前青年人刷短視頻已成習慣,而科普創作者在創作中長視頻時,需要更加努力思考如何去留住這些用戶;每位創作者需要有一個自己的IP,讓用戶可以毫不費力地說出“你是誰,在做什么,為什么關注”。隨著ChatGPT這類智能AI的大火,未來的短視頻創作門檻勢必會越來越低,一方面這會大大方便普通人去“生產”視頻,但是另一方面也會給短視頻從業者們帶來很大的沖擊。作為短視頻創作者來說,在享受AI便利的同時,“創作”依舊是拉開人和AI差距的重要元素。
座談會現場,正式發布了“首都科普好書”推廣資源包。基于“2022首都科普好書”系列活動產生的推廣資源包,其內容包括本次入選圖書的詳細圖書資料、小型讀書會活動方案、活動海報等設計模板、科普推廣人創作的圖書新視聽資料等,形成了包括圖書、視頻、音頻等形態在內的全媒體科普傳播內容,適用于社區活動、科技場館、閱讀空間、校園科普等多個閱讀場景。各使用機構可以結合基層科普工作實際,靈活使用推廣資源包,輕松便捷地開展科普活動。
首都科普好書新視聽創意工作坊,正在探索用媒體融合創新,充分利用新視聽推廣資源包的能動效應,通過“大科普+新視聽”的模式,深入推動科普傳播,賦能首都高質量發展。3月中下旬,北京市科協將向16+1區科協、區融媒體中心等機構下發“2022首都科普好書”新視聽推廣資源包、北京科普閱讀指南和相關宣傳品。各區可根據資料包相關素材,結合2023年基層科普工作實際,聯合圖書館、社區文化中心和書店等機構,自行舉辦各類公益活動。
記者/何安安
編輯/宮子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