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第63個世界氣象日將至 26場氣象科普課送到上海市民家門口

發布時間:2023-03-19 16:40:09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片)

圖說:網紅氣象“大咖”鄔銳博士為觀眾講述氣象故事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一百多年前天氣預報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在上海氣象博物館,科普營的小學員們提出各種關于氣象知識的問題。“關注天氣、氣候和水,就是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和永續發展……”在明強小學,氣象首席服務官為學生帶去防災減災氣象科普公開課。“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境將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在黨群服務中心,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本科生在社區為小學生及家長解讀氣候與健康的關系。第63個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上海氣象部門策劃了26場科普活動,內容涵蓋社區、學校和城市運營管理等方面,邀請市民和學生走進科學場館,將科普課送到家門口。昨天,首場活動走進閔行區莘城鄰里中心。

氣象演播室搬進鄰里中心

圖說:氣象演播室全套設備被悉數搬到了活動現場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意寓著天氣、氣候和水是人類繁衍和社會發展世世代代不竭的動力,呼吁人類善待天氣、氣候和水,與其和諧相伴。

閔行莘城鄰里中心位于莘城中央公園內,現場設置了氣象體驗區和氣象科普展區。在氣象體驗區,活動主辦方將專業的氣象應急觀測車開進現場,邀請網紅氣象“大咖”鄔銳博士為觀眾生動講述氣象故事,“零距離”解讀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現場掌聲此起彼伏;神秘的氣象演播室全套設備也被悉數搬到了活動現場,演播廳外排起了長龍,成為整個現場最“吸粉”的環節之一。在氣象科普展區,世界氣象日專題展板一字排開,來自明強小學的同學們精心準備的氣象科普作品吸引觀眾駐足品鑒,作品或腦洞大開,或密切聯系生活,或深入剖析探究,氣象科普知識以不同的形式全新呈現。除此之外,線上還有來自閔行區100余家鄰里中心的居民朋友參與互動。

圖說:明強小學學生精心準備了氣象科普作品

鄰里中心是社區居民的“第二個家”,以一公里為服務治理半徑,在街鎮與居村之間的片區層面搭建的綜合性社區服務治理平臺。今后,閔行區氣象局與閔行區地區辦將攜手策劃推動氣象科普在閔行區100余家鄰里中心落地生根,常態化配送更多更優質的氣象服務,打造“氣象科普最后一公里”新模式。

科普活動覆蓋幼小中全年齡段

活動主辦方介紹,這一系列的科普活動將面向青少年群體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科普,覆蓋幼兒、小學、中學不同成長階段,通過氣象科普營、科普畫展、氣象科普職業體驗、科普研學和科普公開課等針對性強、有吸引力的活動,增進青少年對天氣、氣候、水的認識,促進其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升。據了解,在活動組織過程中,上海氣象部門通過市區兩級的協同聯動和資源共享,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一方面,邀請幼兒及青少年走進上海智慧氣象一體化業務平臺和氣象博物館,開展氣象科普營和科普研學等活動,以沉浸式體驗讓孩子們感知天氣氣候的重要性,提升青少年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氣象科學素養。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氣象科普走向社會,打造“氣象科普最后一公里”模式。來自氣象部門的專家、高校的老師以及學生將陸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走進小學、中學和社區,開展一系列氣象科普專題講座和公開課,圍繞世界氣象日主題帶領學生和親子家庭了解天氣、氣候、水等的相互作用,在科普氣象知識的同時,呼吁關注氣候變化和水資源保護,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圖說:科普活動現場

此外,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征集氣象科普繪畫作品和氣象科普知識科普微視頻的線上活動同步啟動,為青少年搭建起探索氣象科學的數字舞臺,用氣象熱情點燃科學夢想。在浦東,“智慧氣象·浦東嘉年華”暨2023“世界氣象日”主題活動即將登場,為氣象科普助力青少年科學探索提供廣闊空間;在寶山,首個“氣象科普職業體驗” 在線研學課程發布在即,該活動將職業體驗與氣象科普有效結合,供全區學校預約。在閔行,“七寶二中校園氣象站”正式揭牌,區氣象部門將與七寶二中打造“校園氣象科普基地”共建“新模式”。

通訊員 朱曄 謝麗萍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