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焦點!新形勢下加強我國應急科普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3-04-04 14:47:11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本文轉自:新華網


(資料圖片)

應急科普是指在日常以及事件突發時開展的旨在提升公眾預防、應對、救援和自救能力的科普。應急與科普相結合,不僅是一項特殊的科普實踐,也是國家應急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2017年,科技部、中央宣傳部聯合發布的《“十三五”國家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規劃》提出“加強社會熱點和突發事件的應急科普工作”,并要求“及時開展應急科普”。2022年,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聯合發布的《“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則進一步提出“建立健全國家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完善各級政府應急管理預案中的應急科普措施,推動將應急科普工作納入政府應急管理考核范疇”。應急科普一方面包括日常的應急培訓、教育等,另一方面,也指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采取的面向廣大公眾的旨在減輕突發事件影響的科技傳播等相關措施。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發事件對國家安全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移動互聯、自媒體等新興技術和模式全面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信息失真和謠言愈發增多。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下,應盡快扭轉對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前沿科學技術最新進展快速響應不足、權威發聲不夠、應急科普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鑒于此,本文從預防和科學應對方面,提出加強應急科普的建議。

一、完善政府對應急科普的統籌組織應急管理作為一種公共安全服務,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形成有力的聯合組織架構,逐步健全應急科普的機制保障和資源供給。

完善應急科普組織架構。根據《科普法》,各級人民政府領導科普工作。應建立應急科普工作領導和保障機制,加強政府在應急科普中的引領作用,以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為基礎,由應急管理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牽頭,依據應急響應以及科普領域的相應法規,逐步健全應急科普的領導機制。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聯動作用,組成應急科普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協調宣傳,做到“哪里有危機,哪里就有科普”,為應急工作提供強大的科普支援。開展綜合的工作溝通和推動,以便廣泛動員應急部門、科技部門、宣傳部門、科協組織以及社會各界的科普力量,共同做好應急科普工作。各地方、各部門應設立響應的聯絡機構,高度重視,強化領導,層層傳達,責任到位。

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應保障各部門、各地方開展應急科普需要的資金、物資、技術,以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開展。激發應急科普產業的市場潛力,鼓勵應急科普技術開發。倡導政府機構、私人部門、社會組織共同發揮應急科普作用,尤其是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和資金投入應急科普事業,積極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以公益(慈善)的方式投入資金到應急科普事業。應注重加強組織保障、日常管理和服務、基礎設施等應急科普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并加強應急科普資源的儲備與更新。在數字化應急科普資源的開發上,豐富可視化展現形式,提供廣大公眾可理解、可接受的應急科普形式。通過科普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加強社會公眾風險防范意識,加強應急科普實踐。

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力量。應急科學知識生產是科學研究,其成果是知識傳播產品。應急科普專業性和挑戰性較強,突發事件將引出很多新的科技問題,應提供及時、有效、生動、形象的科普內容。結合應急事件中的科技問題,遴選組織領域專家、科普專家、社會學家、傳播心理學家、媒體人士等共同解讀相關領域科學知識,引導公眾正確理解和科學認識突發事件。應鼓勵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發事件來臨之時,拿起自己的專業知識,針對具體的危機開展科普,做到精準科普,為特定的地區以及人群提供定制科普服務。在應急狀態下,政府部門要負責社會熱點科學議題的研判與會商、聯絡協調應急專家開展應急科普服務供給。

二、提高個人及全民應急科學素質水平我國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對應急事件的綜合知識和應對意識、應對能力綜合體現為應急科學素質,需有針對性的提高。

提高個人應急科學素質。公眾既是突發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的參與者。危機來臨的時候,如果個體具備自救互救、防災避險的應急知識較多,全社會的應急、抗災能力就會變強,就可能在突發事件中大大減少傷亡和財產損失。個體具有較高的應急科學素質,合理調整個體行為,可有效提升全社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應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讓民眾主觀上具有提高個人應急科學素質的意識和能動性。

提高全民應急科學素質。不僅要堅持日常的科普能力的培訓,更應抓住危機發生的契機,利用科普的教育功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把與應急相關的機理、應急救援、防護方法、救治手段等多方面的知識向全社會普及和傳播,將知識和方法盡快深入人心,提高人群整體應對突發狀況的基本科學素質。要開展“應急科普”專題宣傳,讓公眾以專題的形式了解人類在抗災、應急的基本知識脈絡,教育引導全民提高應急科學素質,提升整體社會的應急水平。

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渠道加強宣傳傳播媒介是公眾離開正規學校教育后接觸和認識科學新知的重要途徑,應急科普的加強離不開媒體的深度參與。

發揮傳統媒體和渠道優勢。應繼續發揮宣傳手冊、專題圖書、科普畫廊、科普大篷車等傳統傳播渠道的應急科普活動。同時,要充分發揮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權威性強,街道、社區等基層直接接觸群眾的優勢,開展多樣化的應急科普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

深入廣泛利用新媒體。應急科普時效性較強,需要在危機發生時快速把相應的科技知識傳播出去,避免減弱應急科普宣傳效果。新媒體作為將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移植到了全新的傳播空間,具有及時性、便捷性、互動性、開放性等優勢,應急科普應廣泛利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等網絡新媒體形式,把權威、科學的信息公開傳播,以科普的語言向公眾傳達,同時起到打擊謠言、引導輿論作用。

(劉潤達 葉選挺)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