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今夏北方降雨為何格外多?極端天氣事件背后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發布時間:2021-07-28 11:28:12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7月17日至22日,河南出現歷史罕見降雨。鄭州最大小時降雨量(201.9毫米)突破中國陸地小時雨量歷史極值。由此引發的氣象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重大損失,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這個夏天,不只是我國,全球都呈現極端天氣氣候頻發的態勢。這些極端天氣發生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北緯40°附。那么這些極端天氣事件背后的主導因素是什么?彼此之間又是否存在關聯?我們特別約請氣象專家和《中國氣象報》的專業記者為大家做權威解讀。

今夏北方降雨為何格外多?

7月17日至22日,河南出現歷史罕見降雨,鄭州最大小時降雨量(201.9毫米)突破中國陸地小時雨量歷史極值,鶴壁市科創中心氣象站累計降雨量為1113.8毫米。7月以來(至26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均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38.6%,兩水庫發生垮塌;6月遼寧全省均降雨量為170.9毫米,比常年偏多89.9%,為1951年有完整氣象資料以來最多……

進入6月的主汛期后,北方各地強降雨頻頻,“某地某次降水過程超過全年降水總量”的新聞常見諸報端。目前,“七下八上”(指華北地區暴雨集中出現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北方雨季還未過半,如此頻繁的降雨給后期防汛帶來很大壓力。

那么,今年北方降雨到底與常年相比有多強?偏強的原因是什么?未來哪些地區還會降雨頻頻?

北方汛期較常年偏早

今年,北方的雨季來得要比往年早。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東北雨季于6月10日開始,較常年偏早15天,華北雨季于7月12日開始,較常年偏早6天。

汛期偏早,實際上也側面反映了降雨的偏多。國家氣候中心汛期預測主班、高級工程師趙俊虎介紹,今夏北方多雨區主要出現在華北、東北、黃淮等地。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今年主汛期以來(6月1日8時至7月26日8時),華北地區(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降水量較常年偏多52.7%,為1951年以來歷史第5位,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偏多13%,內蒙古東部偏多28.3%。黃淮地區(山東大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大部)偏多15%,其中河南省均偏多67.8%,河南北部偏多2倍以上。

而在西北地區西部大部和東北部、內蒙古西部,降水較常年偏少,均偏少32.1%。

對于北方多雨區來說,在整體降水偏多的情況下,局部地區的階段強降雨過程帶來了較重的雨情和汛情。

以呼倫貝爾市為例,7月1日至19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降水量多達271.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22.1%,位列歷史同期降水第一位。18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開放式溢洪道永安水庫、新發水庫相繼出現決口、垮壩,導致32萬余畝農田被淹,20多座橋梁被毀。與之類似,前期降雨偏多的地區,也需高度警惕后續降雨帶來的疊加影響。

北方今年入汛以來降雨偏多,與東北冷渦活躍和副熱帶高壓位置關系密切。

東北汛期降水按照影響系統的差異,可以分為初夏和盛夏兩個階段。其中春末夏初階段(五六月份)的降水異常主要是受到東北冷渦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壓的影響,七八月份降水異常主要受到西太洋副熱帶高壓第二次北跳后的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介紹,6月1日至7月10日,東北冷渦活躍,西北太洋副熱帶高壓階段偏北,有利于冷暖空氣在北方地區輻合。在遼寧,6月東北冷渦影響時間(22天)比常年多9天,這是全省強降雨過程多、雨量突破歷史極值、強對流天氣頻發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主因。

7月6日之后西北太洋副熱帶高壓脊線穩定維持在北緯25°以北,7月15日之后副高脊線北抬至北緯30°以北,同時西南渦向華北、黃淮方向移動,水汽條件充沛,導致我國北方地區降水偏多。

那么,哪些因素有利于西北太洋副熱帶高壓偏北、東亞夏季風偏強、初夏東北冷渦活躍,進而導致今年北方入汛偏早、降雨偏多呢?

標簽: 北方降雨 極端天氣 氣象專家 降雨量

上一篇:夏天空調怎么用更省電?這些常識get起來
下一篇:人工智能與普通智能區別在哪里?制造出溫度才是人工智能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