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22日,河南出現歷史罕見降雨。鄭州最大小時降雨量(201.9毫米)突破中國陸地小時雨量歷史極值。由此引發的氣象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重大損失,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這個夏天,不只是我國,全球都呈現極端天氣氣候頻發的態勢。這些極端天氣發生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北緯40°附近。那么這些極端天氣事件背后的主導因素是什么?彼此之間又是否存在關聯?我們特別約請氣象專家和《中國氣象報》的專業記者為大家做權威解讀。
今夏北方降雨為何格外多?
7月17日至22日,河南出現歷史罕見降雨,鄭州最大小時降雨量(201.9毫米)突破中國陸地小時雨量歷史極值,鶴壁市科創中心氣象站累計降雨量為1113.8毫米。7月以來(至26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38.6%,兩水庫發生垮塌;6月遼寧全省平均降雨量為170.9毫米,比常年偏多89.9%,為1951年有完整氣象資料以來最多……
進入6月的主汛期后,北方各地強降雨頻頻,“某地某次降水過程超過全年降水總量”的新聞常見諸報端。目前,“七下八上”(指華北地區暴雨集中出現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北方雨季還未過半,如此頻繁的降雨給后期防汛帶來很大壓力。
那么,今年北方降雨到底與常年相比有多強?偏強的原因是什么?未來哪些地區還會降雨頻頻?
北方汛期較常年偏早
今年,北方的雨季來得要比往年早。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東北雨季于6月10日開始,較常年偏早15天,華北雨季于7月12日開始,較常年偏早6天。
汛期偏早,實際上也側面反映了降雨的偏多。國家氣候中心汛期預測主班、高級工程師趙俊虎介紹,今夏北方多雨區主要出現在華北、東北、黃淮等地。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今年主汛期以來(6月1日8時至7月26日8時),華北地區(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降水量較常年偏多52.7%,為1951年以來歷史第5位,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偏多13%,內蒙古東部偏多28.3%。黃淮地區(山東大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大部)偏多15%,其中河南省平均偏多67.8%,河南北部偏多2倍以上。
而在西北地區西部大部和東北部、內蒙古西部,降水較常年偏少,平均偏少32.1%。
對于北方多雨區來說,在整體降水偏多的情況下,局部地區的階段性強降雨過程帶來了較重的雨情和汛情。
以呼倫貝爾市為例,7月1日至19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降水量多達271.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22.1%,位列歷史同期降水第一位。18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開放式溢洪道永安水庫、新發水庫相繼出現決口、垮壩,導致32萬余畝農田被淹,20多座橋梁被毀。與之類似,前期降雨偏多的地區,也需高度警惕后續降雨帶來的疊加影響。
北方今年入汛以來降雨偏多,與東北冷渦活躍和副熱帶高壓位置關系密切。
東北汛期降水按照影響系統的差異,可以分為初夏和盛夏兩個階段。其中春末夏初階段(五六月份)的降水異常主要是受到東北冷渦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壓的影響,七八月份降水異常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第二次北跳后的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介紹,6月1日至7月10日,東北冷渦活躍,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階段性偏北,有利于冷暖空氣在北方地區輻合。在遼寧,6月東北冷渦影響時間(22天)比常年多9天,這是全省強降雨過程多、雨量突破歷史極值、強對流天氣頻發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主因。
7月6日之后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穩定維持在北緯25°以北,7月15日之后副高脊線北抬至北緯30°以北,同時西南渦向華北、黃淮方向移動,水汽條件充沛,導致我國北方地區降水偏多。
那么,哪些因素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北、東亞夏季風偏強、初夏東北冷渦活躍,進而導致今年北方入汛偏早、降雨偏多呢?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