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健康科普】家長高質量陪伴三要素

發布時間:2022-03-23 13:03:05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網課一周

朋友圈里的畫風是這樣的:

小到幼兒園,大到已經成年的大學生

長時間與父母呆在一個屋檐下

學習、生活、親子問題層出不窮

外面擔心新冠,在家又操心孩子

這一屆的家長們,操碎了心

怎么樣才能和孩子更和諧的居家相處呢?

要學會和孩子聊天

不單單是趁機教育

而是理解孩子感受

古人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聊天,是理解孩子行為動機的途徑,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必備神器。

? 有個初二的孩子,每天起床很困難,母子之間吵過好多次。媽媽很生氣,覺得孩子說話不算話。

當母子兩個人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聊天時,孩子說“想起來,但是每到起床的時間就起不來,自己也非常苦惱”。媽媽沒有急于批評,而是發現孩子在恐懼、擔心自己學不好,因此害怕起床去面對接下來的學習。父母理解并接納孩子的心理以后,孩子也就慢慢的放下了這個包袱,逐漸開始改變自己。

? 在疫情不明朗的狀況下,孩子有時會出現一些行為方面的問題,比如,不敢自己睡覺,吃飯有變化,或者肚子疼,嘔吐等。排除軀體的原因,這些都和焦慮有關系,只是孩子語言描述和表達的能力有限。

讓我們和孩子聊一聊疫情,不要說“小孩子不懂,或者怕什么,沒什么好怕”,那樣孩子反而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家長要很有力量的回應孩子,告訴孩子“有很多叔叔阿姨都在努力,雖然也會遇到困難,但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消除病毒的方法”。

鼓勵孩子自己制定學習生活安排

而不是家長一言堂

引導孩子參與到管理自己的工作中,比如:

? 讓孩子知道班級的課程是什么,怎么安排的

??聽孩子說他自己希望網課在家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鼓勵孩子自己制定計劃,自己來執行

??家長可以問孩子,需要自己輔助做的是什么

這是一個幫助孩子建立“自律”的過程,同時也是幫助孩子建立思考的雛形:我喜歡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做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從父母的要求變為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個“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也是孩子逐漸形成“自我”的過程。這對于孩子心智化的發展是有重要的意義。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

??管住自己的“嘴”,減少碎碎念。

該吃飯了,該上課了,用完東西也不放回去,怎么這么亂啊……這不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只是在釋放家長焦慮的情緒。

??穩定自己的“心”,不要任何一點兒風吹草動就無限放大。

“你現在作業完成不及時,將來是不是就不寫作業了?”

“現在就不聽我的話,以后還了得?”

從孩子當下的事情,馬上想到遙遠的未來,以及可怕的景象,作為家長,要有自己的區分能力“這是我的焦慮,這不是真實的”。

一旦你以為你想的就是真實的,這個焦慮就會化為對孩子的嚴苛、壓制,可能會演變為孩子的反抗、不聽話。

和孩子聊天

鼓勵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

做一名情緒穩定的家長

相信居家網課也會變為難忘的親子時光

來源:青島疾病控制

標簽: 幫助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