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達安科普:抗疫指南更新,抗原檢測是否會替代新冠核酸快速檢測?

發布時間:2022-04-09 12:53:15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為科學做好新冠疫情防治工作,適配當前疫情“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區域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新冠核酸快速檢測)組織實施指南(第三版)》明確推出了“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的監測模式。

《指南》中提出“各地可結合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有關要求,推進“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的監測模式,增加抗原檢測作為區域新冠核酸快速檢測的補充手段,研究細化實施方案后組織實施。”。此次《指南》的調整對新冠肺炎的防控及診療帶來了更科學、精準的防控要求。

因此,抗原檢測在近段時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方法呢?它是否能夠在往后的快速檢測中替代傳統的新冠核酸快速檢測法呢?今天讓我們來說一說。

抗原篩查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膠體金法,是通過膠體金試紙進行檢測的。也就是目前我們常說的膠體金法。最常見的膠體金就是“早早孕”等孕自測試紙。

這種試紙上會進行特殊標記,有孔,用于滴入受檢者的樣本。膠體金試紙上面有2條線,一條叫做檢測線,另一條叫做質量控制線,如果兩條線都顯色,代表陽性;只有質控線顯色,代表陰性;這兩種情況之外都屬于無效結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條杠”、“兩條杠”。

這種檢測方法很方便,速度也十分快,一般在10~15分鐘左右,就可以得到檢測結果。

雖然其檢測速度占優勢,但是其靈敏度以及特異性遠遠不夠,也就是準確度不夠。除此之外,它的檢測通量較低,有一定的誤判率(主要是受認為操作及抗原質量影響);而且,膠體金法檢測的新冠病毒抗體是IgM抗體,IgM產生的時間要晚于病毒復制的時間,所以檢測的時間窗口比核酸檢測窄,也就是在感染初期一般很難檢測出來,需要經過患者體內免疫系統產生相應的抗體后,才能夠進行報告,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漏檢以及造成病毒擴散的風險。

因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抗原法仍無法代替新冠核酸快速檢測。同樣的,由于其準確度較低,會對感染初期、痊愈者等造成誤判,因此不適用于感染率較低的地區使用,也無法在疫情防控的重要關頭得到大量應用。

與目前大多數的快檢方法相比,新冠核酸快速檢測仍然是患者診斷的“金標準”。

雖然,目前新冠核酸快速檢測還未能達到像其他方法一般在幾分鐘內報告結果,但通過科技的提升以及新冠核酸快速檢測全流程自動化的實現、檢測試劑的不斷迭代更新,目前新冠核酸快速檢測已經能夠在數小時內完成核酸純化與擴增,為疫情的精準防控助力。

而目前的其他快檢方法則能夠作為潛在風險的篩查手段應用在大規模篩查中,作為新冠核酸快速檢測的一種補充手段。

標簽: 組織實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