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球今熱點:蘇州河死魚事件數量遠超往年,都是40度高溫惹的禍?擇時選種莫殺生|新科普

發布時間:2022-08-16 16:33:35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這個夏天,上海超過35攝氏度高溫日已突破40天,超40度高溫日也破了歷史紀錄。在上海灘母親河——蘇州河上,大量魚兒都翻了白肚皮。據悉,今年以來,蘇州河管理站已經接到市民反映蘇州河大面積死魚事件13起,數量遠超往年。水上清道夫說:“多的時候死魚成片出現,一天撈的重量有數噸。”

那么,城市河道死魚事件都是高溫惹的禍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向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專家馬旭洲求證,講解怎么讓魚類避免“中暑”身亡。?

【主要死因正是缺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實際上,大面積的死魚來自市民因各種原因放生的魚群,而它們的主要死因是缺氧。首先,溫度越高,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越低,眼下連日極端高溫導致蘇州河氧氣溶解飽和度大大下降;其次,河水中氧氣含量已經較低的情況下,再成批放生魚類,這些被放生者的生存條件實在堪憂;再次,放生魚往往從菜市場采購,在捕撈、運輸途中基本都帶傷,體表炎癥較重,更不易存活。

值得注意的是,放生但死亡后,死魚對水體的耗氧量更大,作為有機物的它們被氧化變為無機物,這一過程不僅對活魚有影響,對生態環境也不利。現實中,死魚其實是沉底再上浮,等到河道管理人員來打撈“尸體”,它們大約已在水中腐敗發酵了24小時。從水質看,氮磷含量增加,雖為水生植物提供營養,但死魚成群相當于過量施肥,造成富營養化,甚至藍藻等藻類暴發。

因此,作為從事魚類養殖研究長達13年的海大副教授,馬旭洲直言,在如此高溫季放生,“放得越多,死得越多。”養殖魚類環境穩定,而河道環境改變,它們無法快速適應,“就算不是極端高溫,能活三分之一就不錯了。”

今夏,受高溫和干旱影響,德國萊茵河水位下降

【游到深水能避暑嗎】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當前,不僅國內多地高溫枯水,歐洲等地不少主要河流均面臨干旱之災,水位下降甚至河床見底。那么,有人理解,水深地方,水溫更低,魚兒可以避暑降溫,甚至比人涼快嗎?

事實并非如此。就馬旭洲的經驗之談而言,水生動物中,溫水魚類適宜生存的溫度下限為0度,上限為39度,其實35攝氏度時就有致命影響,比如魚類體內的各種功能酶被破壞,喪失酶的活性,威脅生命活動。在微山湖,他本人曾經歷在40多攝氏度條件下,水位約30厘米左右,湖中魚類開始大量死亡。

8月15日在克羅地亞薩格勒布拍攝的干涸的湖床

物理視角看,水體中越往上層密度越小,也就是呈現“上輕下重”的分布。通常,清澈水體主要就靠水面空氣直接溶氧,而且流動性越高越好。若是靜止水體,氧氣只溶解在上層,下層溶氧量極少。同時,可以造氧的浮生植物也生活在表層,至多在水下20厘米左右。而水體下層或底層的沉積物,基本都是耗氧的。

因此,水中魚兒本能地選擇在上層含氧相對較多的水層呼吸換氣,而那里的水溫反而也是較高的——游到深水“避暑”恐怕無法實現。

越南河內,人們在湖邊放生紅鯉魚,慶祝祭灶節

【擇時擇種科學放養】

如今,隨著“一江一河”建設,蘇州河經過長期治理不僅變清了,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也基本貫通,但其水質能夠承載的魚類數量依然非常有限,管理部門勸導市民不在蘇河放生。正如網友所言,莫讓放生變殺生。

即使在合適水域放生,也應遵循科學,擇時擇種。馬旭洲表示,一方面人工放養的最佳時節是秋冬,專業人士只選擇5到10攝氏度環境下放流,因為作為變溫動物,魚類在10度以上的活動能力增強,在放生過程中容易擦碰受傷,而5度以下則容易凍傷;另一方面,專業人士在放魚之前還對它們進行消毒,比如使用與海水類似的3%鹽度的咸水。

根據越南習俗,人們在祭灶節拜灶神、放生紅鯉魚

在魚種上,放生只能是土著魚類,不能是經過雜交的選育品種。比如鯽魚,應當選擇最大只能長到100克的黑鯽魚,不應選擇那種人工養殖、送上餐桌的大鯽魚。另外,金魚、錦鯉等人工繁育的觀賞魚均不能放入自然河流,它們無法適應環境,也無法成活。程序上,放流單位均應經過招標,出具證明,明確品種。可能造成生物入侵,或形成雜種的,應經過論證。

值得注意的還有放生工具,規范方式是采用網箱,讓魚兒在網箱入水后自主游出,網箱上提后死魚均在箱內,上岸后挖坑,并消毒掩埋。馬旭洲告誡,以桶傾瀉或傾盆而下,魚兒密度太大,仿佛人群踩踏,加之水壓也會昏迷,一沉底就起不來了。

標簽: 專業人士 新聞記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