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她們在科學與公眾之間"搭橋梁" 走進兩位科普工作者家中

發布時間:2022-12-05 10:41:45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科普研學“廈門經驗”走向全國,日前,廈門國有資本運營有限責任公司成員企業廈門科技館公司中標青島市科技館運營項目,進一步推動廈門科普研學經驗走向全國。


(資料圖片)

本期家訪,我們走進兩位科普工作者家中——她們一位是關注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科技館管理者,一位是鏈接受眾與科學的策劃,她們不僅點亮一批批孩子的“科學夢”,也把科普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她們的孩子對科學充滿了興趣。

【關鍵詞】

探索

敏銳地保護孩子們的求知欲探索欲

記者楊霞瑜(右一)采訪蔡月松(右二)、艾存博(左一)及其兒子艾士承(左二)。

●出鏡人物

蔡月松,41歲,廈門科技館副總經理;丈夫艾存博,41歲,廈門科技館機器人課程教師;兒子艾士承,小學一年級

●家庭地址:

思明區

虎溪社區

●心愿:

始終保有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楊霞瑜 圖/記者 張江毅)“你們猜猜我畫的是什么橋?”“從結構上來看,這是三跨懸索橋,你畫的是海滄大橋。”歡笑聲不斷地從蔡月松家里傳出,原來是一家三口又在進行孩子喜歡的橋梁知識問答。夫妻倆一致認為,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艾士承對于梁式橋、拱式橋、斜拉橋等不同結構的橋梁如數家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們都是科普工作者。

蔡月松一邊從客廳的書架上取出《中國橋》等與橋梁有關的書籍,一邊介紹:“兒子3歲時就對橋梁特別感興趣,我們除了通過繪本向他科普橋梁,也盡可能多陪他去實地看橋。”以廈漳大橋來說,蔡月松已記不清帶著孩子自駕前往多少次,每次奔赴都僅僅是為了近距離感受斜拉橋的結構。

按照丈夫艾存博的話來說,科普工作者可以敏銳地保護孩子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給予鼓勵與引導。“是啊,特別是我和先生是同行,在自家孩子的科普教育方面更是默契十足。”蔡月松告訴記者,科技館經常會推出不同的科普活動、展教活動等,兒子基本上也是“泡”在科技館長大的。

2001年,蔡月松加入廈門市青少年科技館(廈門科技館前身),成為一名科技館輔導員。那時,科普宣講活動還不多,她和同事就組織一支科普小分隊,利用平時空閑時間進入各個學校開展科普活動。

多年的科普工作經驗,令蔡月松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叫魏何的小學生,他因對科技館的展品非常感興趣,主動請纓當志愿者。“魏何雖然是館里年齡最小的志愿者,不過,他的服務時間長達9年,是科技館志愿服務年限最長的志愿者。”蔡月松說,得知魏何得益于科技特長,如今順利考進清華大學后,更覺科普教育可通往無限可能。

“讓科學更好玩,點亮孩子們的‘科學夢’,這是科技館一直在做的事情。”對于蔡月松來說,二十多年來陪伴一批又一批孩子成長的同時,與科技館一起不斷探索公益事業市場化運作的特色經營模式,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作為團隊的一員,蔡月松也從基層走向了管理崗位。她認為,壓力和責任更大了,展覽水平、專業領域探討水平等要再上臺階,更需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保持創新。“在忙碌緊張的工作節奏里,很感謝家人的支持。”蔡月松話音剛落,一旁的艾存博說道:“都是‘戰友’,彼此支撐、互相理解不是應該的嘛。”

這時,正在書桌上做磁鐵實驗的艾士承笑著說:“雖然我還是小學生,但是我每天也很忙呀!”家里又是一陣此起彼伏的歡笑聲。

【關鍵詞】

熱愛

從科學到受眾 我們要做兩次“翻譯”

記者羅子泓(左一)采訪董凱琳(右二)、劉科爾(右一)及其兒子劉一然(左二)。

●出鏡人物

董凱琳,32歲,廈門科技館外聯部策劃;丈夫劉科爾,32歲,地產領域從業人員;兒子劉一然,2歲半

●家庭地址:

思明區會展路

●心愿:

通過科普人的努力,讓科學更好玩、更有溫度。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羅子泓 實習生 林家佳 圖/記者 張江毅)翻出手機里的老照片,拿來兒子喜歡的科學繪本和玩具模型……家訪當天,董凱琳和丈夫、兒子圍坐在一起,將他們與科普的情緣娓娓道來。

“這是我十一歲時參觀上海科技館拍的照片。”董凱琳指著手機屏幕說。彼時,國內科普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不論家庭出游還是學校活動,上海科技館都是首選目的地,她也由此形成了對“科普”二字的初印象。

一年半前,董凱琳開始和廈門科技館產生交集。因為成了“廈門媳婦”,她離開工作生活多年的上海,入職廈門科技館從事展覽活動策劃、項目內容研發等工作。“她很熱愛這份事業,每每談起,眼里都有光。”劉科爾說。

董凱琳將自己比作橋梁——科研人員和廣大受眾之間存在語境、知識體系差異,受眾可能看不懂、聽不懂科學知識,因此,科普人要做的便是撕下科技館“嚴肅”的刻板標簽,用更藝術的表達,拉近科學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去年,董凱琳和同事驅車前往福建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學習,籌備虎年生肖展。在山林里,他們聽科學家講述數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感受他們對傳播科學知識的執著與渴望。“提及華南虎的繁育與野化研究工作時,科學家們興奮得好像在說自家孩子,他們的眼里有質樸和執著……”董凱琳說。

這次經歷加深了董凱琳對科普的理解,科普人不應只傳播科學知識,還要把科學的溫度傳遞出去。“從科學到受眾,我們要做兩次‘翻譯’。一是把艱澀專業的內容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二是把它們以展覽、活動、演藝等形式傳達出去。”董凱琳說,廈門科技館的口號是“讓科學更好玩”,她想在“好玩”的基礎上賦予科普更多意義。

廈門科技館今年暑期“上新”的《漠名奇妙·顛倒沙漠》展,就是董凱琳和同事們的一次新嘗試。“打破傳統靜態展臺形式,我們打造了全干旱、半干旱、綠洲等場景,讓市民置身于真實的沙漠世界,把科學變成可觀、可感、可參與的東西。”董凱琳介紹。

劉科爾在一旁聽得很專注,就像平時聽妻子描述新策劃時那樣。“他是我的‘第一聽眾’。展覽主題吸不吸引人,科普文案能不能看懂,他都會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給我建議。”董凱琳笑著說。劉科爾樂在其中,他對妻子策劃過的展覽如數家珍,“我不僅是‘第一聽眾’,還每次都會去現場看展!這些有意思的科普展覽,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采訪間隙,兒子劉一然一會兒在走廊發出“啊”的聲音,一會兒跑到董凱琳跟前和她分享新發現——回聲。“你在哪兒發現的回聲?快去找找哪兒還有。”聽到媽媽的鼓勵,一然開心地跑開,繼續“啊”去了。董凱琳的目光追隨著兒子,“科普的根本,是讓大家對世界充滿好奇。我們會盡力呵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也會努力把科技館打造成激發人們科學興趣的地方。”

標簽: 廈門科技館 如數家珍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