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普之窗】“煙花消毒”與倫敦煙霧事件

發布時間:2023-01-06 07:38:53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今年過年能放煙花爆竹嗎?”“多地調整燃放政策,離‘禁燃令’松綁還遠嗎?”在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人們熟悉的煙火氣回來了。燈火闌珊的夜市街巷、絢麗多彩的噴泉燈光秀......新年的“氛圍感”再次拉滿!而“報復性”放煙花、“花式煙花秀”等危險行為及其引發的騷亂與事故也引發了網絡熱議。

過完元旦,年味離我們越來越近,過年期間能否燃放煙花爆竹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在“要年味不要火藥味”“煙花易冷,安全常在”的聲音之余,又有人借防疫的“東風”,提出“煙花消毒”的言論。疫情三年來,燃放煙花爆竹能夠防疫的聲音時有出現。

事實上,燃放煙花爆竹不僅不能“消毒”,反而危害健康!傳聞稱煙花爆竹里面的硫磺及其燃放產生的化合物是空氣消毒劑,還可以有效殺滅靠呼吸道傳染的細菌病毒。其實,煙花爆竹里面的硫磺燃放后就會轉化為二氧化硫或硫酸鹽,并不存在有硫磺消毒一說。而高濃度的二氧化硫進入呼吸道,會阻塞在上呼吸道,在人體的口腔、支氣管黏膜上形成具有腐蝕性的亞硫酸、硫酸和硫酸鹽。造成眼灼痛、流淚、流涕、咳嗽,甚至會有呼吸困難、胸悶氣短、胸口疼痛等癥狀出現,引起或誘發支氣管炎、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

那么“煙花消毒”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呢?筆者“考古”發現,早在2020年,便有一篇閱讀量達10W+的“神文”——《面對不明病毒,重提解禁煙花爆竹!》流傳于網絡。“神文”所說的“二氧化硫變硫酸形成空氣消毒劑”讓人不禁聯想到20 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5至9日,英國倫敦上空連續五天煙霧彌漫、聚積不散,歷史上稱為倫敦煙霧事件。英國衛生部在1953 年的報告中稱,總共有 3500—4000 人死于這場煙霧,大約是平時死亡率的三倍。煙霧事件是在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影響下,空氣污染突然加劇,引起成千上萬人出現呼吸系統疾病癥狀,使數以千計的患有肺部疾患和心血管疾患的人及年邁體弱者病情惡化或急性中毒死亡。煙霧事件的罪魁禍首便是二氧化硫和煙塵。當時,倫敦當地每天向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達到370噸,使得倫敦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達到500-900微克每立方米。

煙霧事件的后續影響是緊隨其后的流感。英國衛生部在報告中稱,1952年12月20日以后超出正常死亡人數的 8625 人中,有5655人死于流感。顯然,“二氧化硫變硫酸形成空氣消毒劑”的方法在當時的倫敦流感疫情面前毫無用處。

時至今日,沒有證據表明“二氧化硫變硫酸形成空氣消毒劑”,燃放煙花爆竹可以祛除新冠病毒的論斷更是無稽之談。年終歲尾,人群跨區域流動性明顯增加,而每年1月恰也是流感發病高峰期,老人、孕婦、兒童等高危人群在流感影響下也會面臨更大的感染風險。這種情況下,“煙花消毒”的言論實在不合時宜。對于那些正在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而承受病痛的患者來說,“煙花消毒”不是雪中送炭而是傷口撒鹽!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空氣污染物每一樣都會刺激呼吸道導致癥狀加重,都在增加患者的病痛。街頭年味漸濃,既是迎新也是回歸。臨近年關,煙花爆竹治理工作又提上日程,各地堅持動態化管理,科學精準劃定禁燃區。而隨著對環境污染與公眾健康認知的提升,年味≠燃放煙花爆竹也成為了許多人的共識。遵守禁燃禁放規則,轉變的是一些傳統慶賀習俗,不變的是我們對家的思念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年味漸濃,你什么時候回家?在藍天白云的掩映下,清清爽爽地迎來“陽沒兔氣”、遇“兔”呈祥的團圓年吧。

來源:中國環境

標簽: 二氧化硫 中國環境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