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研究顯示:性取向并非固定偏好 女性性取向的易變性遠大于男性

發布時間:2019-05-20 15:30:02 來源:知否 責任編輯:caobo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長期研究表明,我們當前用來描述性取向的詞匯遠遠不夠,像“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這樣的性取向標簽,遠不能描述人們真實的性取向特征。

研究顯示,性取向并非一項固定的偏好,性認同和性吸引力在某人一生當中經歷了廣泛而微妙的變化,從青春期至成年期,女性性取向的易變性遠大于男性。

研究報告作者、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健康發展科學家克莉絲汀·斯特爾(Christine Kaestle)解釋稱,性取向涉及人們生活許多方面,例如:我們認為誰最有吸引力、我們期望與誰發生性行為,以及我們如何自我認定性取向。

知否

直到前不久,研究人員仍傾向于其中一個方面——性尺度,用于測量和分類人群,然而,這可能會使情況過于簡單化。斯特爾的研究不同之處在于其將所有關于性的所有方面都考慮在內,而不僅僅是某次性經歷。她的研究利用一項針對美國學生的全國性調查數據,跟蹤分析了6000多名16-32歲學生的性別認同、性行為和戀愛經歷。

在這些年里有4個不同的時間點,參與者被問及他們的性吸引力、他們最近發生的性關系,以及他們是否認為自己是“異性戀”、“同性戀”或者“雙性戀”。

通過梳理這些結果,斯特爾很快發現一些男性和女性參與者都存在不穩定的性取向,不僅在他們十幾歲的時候,而且一直延續至20多歲。

對于男性參與者,斯特爾確定了4類性取向,包括:“異性戀”、“多數情況下是異性戀或者雙性戀”、“新興同性戀”和“最低性表達者”;而對于女性參與者,她確定了5類性取向,包括:“異性戀”、“多數情況下不連續異性戀”、“新興雙性戀”、“新興女同性戀”和“最低性表達者”。

不僅女性很難確定和歸類其性取向,而且她們在這些性取向類型中具有很大的流動性,她們一生中不同年齡段具有較大的性取向流動性,例如:20歲出頭的女性對男女性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她們“多數情況下是異性戀”,當她們快30歲時,幾乎全部都只對男性感興趣。

相比之下,男性的性取向更加極端化,他們要么是“異性戀”,要么就是“新興同性戀”,盡管女性更有可能探索性取向多元化。但與同齡女性相比,那些十幾歲就被認定是異性戀的男性被兩性同時吸引的概率高一倍以上。

她們在20歲出頭的年紀逐漸形成并經歷“毗連”的性取向特征,當她們接近30歲時,差不多所有“新興女雙性戀者”都保持對兩性感興趣,同時,差不多所有“新興男同性戀者”僅對男性感興趣,“新興女同性戀者”僅對女性感興趣。

斯特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20歲出頭的人處于一個更加獨立的時期,人們開始接受、探索、質疑和認可同性戀的吸引力,而他們與性伴侶長期接觸,隨著年齡增長最終會暴露出真實性取向。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長期戀愛結成伴侶關系,導致與長期伴侶性別不匹配的性取向特征和性吸收力表達逐漸減少,形成一種雙方都“隱藏”的性取向狀態。

這就是性取向研究變得困難的微妙之處,目前我們對性取向特征的定義并不清楚準確,將“同性戀、雙性戀及變性者(LGBT)”列為同一類型群體,事實上這些人的性取向特征也存在一些差異。

找到一項精準定義特定性別少數群體的方法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健康研究。

現今LGBT個體在健康和幸福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調研過程中很難區分他們的性取向特征,該人群不僅存在異常高的精神疾病發病率、自殺率、藥物濫用,而且他們不可能接受常規和可靠的醫療保健,包括癌癥篩查和性病檢查。

同時,部分問題在于衛生專家僅依據某一特定時間點的行為來定義性取向,最新研究證實,之前的性取向定義策略存在較大的排他性。凱特爾稱,我們總是試圖將性取向特征進行“準確歸類”,但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性取向涉及一系列不同的生活經歷,所以分類總讓人們覺得存在不真實和靜態化。

然而,性取向分類并不是完美的,相反,我們需要集中精力進行細致分析,以研究個體為中心、多維度、縱向進行研究,盡可能多地涵蓋少數群體。

標簽:

上一篇:京東CEO劉強東:京東蘇寧價格戰 京東一天虧損就達到2億元
下一篇:一女子懷疑男友“移情別戀”欲查通話記錄 誰知卻被“專家”騙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