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剛剛入股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
這家公司正是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的人形機器人創業項目,智元機器人。
最新產品遠征A1剛剛完成首秀,站得穩,能小跑,還可以進廠打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也是比亞迪首個公開的人形機器人布局舉動。
都說比亞迪的汽車工廠管理嚴格,現在……人類朋友們還是珍惜機會吧。
比亞迪投資稚暉君
最新消息,比亞迪入股了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也就是稚暉君的智元機器人所屬公司。
天眼查網站顯示,比亞迪的認繳出資額為萬,持股比例達到%。
△圖片來源:天眼查網站
此次變更后,公司注冊資本由萬元增至萬元。除了比亞迪,藍馳創投、沃賦創投、奇煜投資等也都是新增股東。
公開信息顯示,智元目前一共完成4輪融資。雖然融資金額均未披露,但在上一輪融資后,被曝市場估值在十幾億美元左右。
在比亞迪之前,智元已經獲得經緯創投、高榕資本、高瓴創投等一線VC的青睞,還獲得百度風投投資,三亞百川入股。
△智元部分股東,圖片來源:天眼查網站
同時,這還是比亞迪首個公開投資的機器人公司。
所以稚暉君是誰?智元機器人又是什么來頭?
為啥一向務實的比亞迪,打破了自己的常規?
稚暉君和智元機器人
稚暉君,本名彭志輝,除了學習、就業履歷亮眼,還是B站科技區粉絲近250萬的知名UP主。
本碩均就讀于電子科技大學,而且本科還是生物醫學工程,通過自學計算機知識,研究生轉向學習信息與通信系統專業。
畢業后先入職了OPPO研究院,成為AI算法工程師;后來加入“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加入華為計算產品線昇騰,title是昇騰AI邊緣計算專家,曾被任正非稱為“華為創新的動力”。
而在去年年底離職華為后,稚暉君表示自己接下來會開啟一段新的事業,去做更有挑戰的事情。
他口中這個“更有挑戰的事情”,就是今年2月成立的智元機器人。他除了作為聯創之一,還出任CTO和首席架構師。
同為創始人的,還有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康養首席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閆維新。
在他們的帶領下,智元機器人團隊用了半年時間,就打造出一臺人形機器人,遠征A1。
身高175cm,體重53kg,全身49個自由度。
最高步速為7km/h,整機承重80kg,單臂最大負載5kg。
從首秀來看,遠征A1目前能小跑:
能站穩,還耐踹:
能做事兒,比如在汽車工廠檢測車輛外觀:
稚暉君表示,遠征A1的未來計劃,是可以在各種復雜場景下自主完成移動和操作任務。
比如當管家,打雞蛋:
或者在生物實驗室做實驗:
這背后,是遠征A1已經接入大模型,智元團隊稱其為WorkGPT,有先驗知識,還帶思維鏈,背后是有百億參數的開源大模型,團隊進行了調整優化。
大模型能力接入后,遠征A1就能理解人的指令,還擁有對指令進行任務編排、執行閉環的能力。
并且,遠征A1的核心關節電機、手,還有運行時的中間件系統、思維系統等等也都均來自團隊自研。
另外上肢下肢末端還都能更換,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需求。
最核心的是,遠征A1價格將控制在20萬元以內,明年下半年實現商業化落地,將首先應用在工業制造領域。
作為參考,亮相時轟動全球的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最初定下的售價2萬美元,大約萬元。
也就是說,在僅僅半年時間里,智元機器人的團隊就已經推出初代產品,價格很有競爭力,商業化目標也很明確。
再加上仿生機器人行業不僅有巨頭押注,頭部公司逐漸進入IPO階段,整個行業也水漲船高。
除了特斯拉、小米、小鵬、騰訊等也都推出了仿生機器人,60%以上的仿生機器人企業已經獲得億元人民幣的投資。
進展飛速+賽道火熱,比亞迪入場投資,也在情理之中。
比亞迪投資機器人賽道有啥用最表層的原因,就是比亞迪的工廠需要人形機器人上班。
上面也提到,遠征A1能在汽車工廠打工,參與外觀檢測流程,還能進行裝配底盤等操作。
智元團隊在宣布遠征A1將首先應用于工業制造領域時就透露,已經在和國產頭部汽車廠商進行密切洽談。
如今看來,這個汽車廠商就是比亞迪。
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比亞迪可能會通過此次投資,對人形機器人的供應鏈進行布局。
一方面是人形機器人的供應鏈還沒有做到百分百國產化替代,還存在部分外購情況。
另一方面則是比亞迪在生產制造方面擁有很大的優勢,比如刀片電池、半導體芯片,比亞迪不僅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還能給別人供貨。
所以比亞迪能通過和智元的合作,給智元提供機器人電機等零部件來打磨新的生產、供應流程,等成熟后也能接其他公司的訂單。
另外,遠征A1所代表的具身智能其實和自動駕駛系統非常相似。
具身智能的意思是,在機器人運動的整個過程中,機器人會以具體任務為導向自我決策,根據當前的狀態來進行下一步的軌跡規劃,然后運動。
也就是相當于機器人擁有“大腦”,能夠完成包括視覺感知、語音識別、任務規劃和運動控制等方面在內的任務。
感知、規劃、控制,這不就是自動駕駛算法的核心模塊。
馬斯克曾透露,FSD算法和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的底層感知、識別算法等等已經打通復用。
既然底層互通,那么相互學習、借鑒也不是什么難事。
不過,比亞迪集團業務范圍已經非常廣泛。
除了眾所周知的乘用車,集團涉及的業務還包括IT、電池、軌道交通等方面,比如手機零部件、太陽能電池模組的開發和生產,云軌和云巴,并且都發展不錯。
所以,比亞迪投資人形機器人公司,或許也只是簡單試水,買個不確定的船票罷了。
你說呢?
參考鏈接:
/s/ag9WMjS-H3DNlxynGdLWaw
/s/A0MrnYKS_htJjYMA957F2g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