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原創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搭建平臺加強校企、校地合作

發布時間:2019-07-04 10:27:2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近年來,揚州大學轉讓和推廣應用動植物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500多項,共建校外科技推廣基地135個,取得社會經濟效益300多億元。

眼下又到了計劃選種的時間,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年近七旬的王金玉教授仍然奔走在一線基地,親自上陣選種。去年,他成功培育出了我國目前唯一通過國家審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肉雞新品種“京海黃雞”,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多年來,揚州大學圍繞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需求,堅持深耕農業科技最前沿,形成了作物耕作與栽培、動物重要疫病和人獸共患病防控、農畜優質高產安全生產、農業機械裝備與自動化等優勢領域,產生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僅近兩年,已連續獲得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這在地方綜合性高校中實屬罕見。

原創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農科是揚州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擁有自主培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萬人計劃”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以及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多年來,學校立足自主創新,以優秀的原創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把論文寫在了廣袤的大地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秀梵教授領銜的團隊,瞄準禽流感、人獸共患病等重大領域,針對H5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H7N9亞型禽流感,開展了系統的流行病學及防控技術研究,為制定我國禽流感防控決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

2014年,劉秀梵院士團隊研制的重組新城疫病毒滅活疫苗(A-Ⅷ株),獲國家一類新獸藥注冊證書,該產品為世界首個鵝用新城疫疫苗,顯著提升了國內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產品轉讓7家企業進行規模化生產,自應用以來,已累計生產銷售超50億羽份,減少經濟損失近40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教授專心問“稻”40年,他領銜的科研團隊為國家和江蘇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農業農村部高產創建項目等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2011年和2018年,張洪程院士領銜完成的項目《水稻豐產定量栽培技術及其應用》《多熟制地區水稻機插栽培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分別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團隊在我國五大稻麥主產區進行稻麥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方式與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融合創新,農業農村部將其列為主推技術并在全國示范推廣。采用該技術,江蘇興化的示范方連續10年畝產超800公斤,連續4年畝產超900公斤,多次刷新稻麥兩熟制下水稻高產全國紀錄。團隊創建的水稻機插栽培關鍵技術在江蘇、安徽、湖北以及江西等地大面積應用,其中江蘇1800多萬畝機插水稻平均畝產600公斤以上。

搭建平臺加強校企、校地合作

“農業科學成果,必須根植大地,做好轉化和應用這篇大文章。”揚州大學校長焦新安說。去年,他領銜完成的項目《重要食源性人獸共患病原菌的傳播生態規律及其防控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團隊長期與江蘇天成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龍頭企業合作,依托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個國家級重大項目開展相關技術研究,項目成果在杭州五豐聯合肉類有限公司、江蘇省動物疫控中心等40家企事業單位示范、推廣應用,累計新增產值11.3億元。

該校科技處有關工作人員介紹,學校在推進農業科學技術推廣與應用工作上可謂竭盡全力。近年來,該校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國家農業重大科技協同推廣計劃”“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加強校地、校企合作,先后建立了揚大常熟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揚州大學—揚州市現代園藝產業研究院、揚州大學—如皋市花木產業技術研究院、揚大淮安現代農業產業研究院等十多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不斷推進科技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劉秀梵院士團隊進企業設立院士企業工作站,長期服務國藥集團揚州市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全國7家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相關單位開展科技合作和技術服務,研究成果在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的主要養禽地區得到推廣應用。

王金玉教授團隊長期與江蘇京海禽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歷經20年培育出的優質肉雞新品種“京海黃雞”,自2014年起連續3年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主導品種,目前已在全國11個省市推廣種苗2.69億只,取得了重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今年開春后,揚州市邗江區沙頭鎮采用高架栽培技術培育的草莓備受歡迎。通過校地合作平臺“牽線搭橋”,當地引入該校草莓專家高紅勝研制的“設施草莓架式栽培技術體系”,幫助不少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當地的農業休閑觀光游也隨之蓬勃興起。目前,該技術已與日本、荷蘭等農業發達國家水平接軌,采用該技術體系的4家企業生產出的草莓獲得第16屆中國草莓精品擂臺賽8項金獎。

近年來,學校專門組建“掛縣強農富民工程”科技服務團隊、農業產業科技幫扶團隊,遴選骨干教師擔任科技特派員和服務“三區”科技人員。這些專家長期服務于江蘇響水、濱海、灌南、大豐等地,深入田間地頭,掛村蹲點,累計舉辦各類培訓600多期,轉讓和推廣應用動植物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500多項。學校先后與省內外128個地方政府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共建校外科技推廣基地135個,取得社會經濟效益300多億元。

標簽:

上一篇:“低溫推進劑蒸發量控制技術”使低溫火箭在軌時間延長到30天
下一篇:緬甸的琥珀為何能成科研人員的香餑餑?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