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在遺傳學知名雜志《遺傳學與基因組學雜志》(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率先報道了下一代高通量基因靶向測序的新生兒篩查(簡稱新篩)方案及其臨床應用情況,該方案簡稱“NESTS (Newborn Screening with Targeted Sequencing)”。據悉,北京兒童醫院已將NESTS納入成果轉化項目,其推廣應用將對我國出生缺陷三級預防發揮重要作用。
新篩旨在針對無癥狀新生兒,篩查可干預的先天性遺傳代謝病如苯丙酮尿癥等。目前,不同國家和地區根據區域內疾病特點和衛生經濟學等考慮,實施不同的利用生化或質譜等方法,檢測代謝物或酶活性的新篩方案,但這些方案多數只涵蓋幾種或幾十種疾病。另外,由于所用的方法和技術不同,造成反復對新生兒進行足跟血采集,有時多達8-10個血斑,通常存在檢驗質量控制參差不齊、缺乏基因水平和臨床確診、對篩查陽性者缺乏有效管理等問題。能否只采集1-2個血斑,把這些篩查方案歸在一起,又能涵蓋更多的單基因遺傳病,還能實施閉環管理?
北京兒童醫院相關團隊歷經6年,研發了基于下一代測序技術(NGS)的靶向測序方案NESTS。根據多年來北京兒童醫院收治的遺傳性罕見病患兒情況的摸底調查,結合罕見病數據庫等,設計了針對我國遺傳性罕見病特點的包含465個已知致病基因的Panel,用于對596種發病較早、發病率相對較高并且可干預的嚴重遺傳病進行篩查。通過2013年起建立的福棠兒童醫學發展研究中心婦兒專科醫聯體多中心協作組,對分布在中國不同區域8家婦幼保健機構的11484名嬰兒進行回顧性篩查發現,NESTS初篩陽性率為7.85%。進一步對初篩陽性新生兒進行隨訪發現,臨床確診率為12.07%。據此推算NESTS對新生兒的單基因遺傳病診斷率為0.95%,表明單基因遺傳病在新生兒出生缺陷中占有較大比例。
隨后,研究團隊進一步在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募集了3923名新生兒進行NESTS的臨床評價試驗。借助于新生兒遺傳病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可將新篩報告的周期控制在11天之內,并對NESTS的實施效果和閉環管理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對220例接受過NESTS檢測的新生兒父母的問卷調查發現,91.4%的受訪者認為可從NESTS檢測中獲益,95.2%的受訪者認為通過遺傳咨詢,對檢測結果的焦慮得到緩解,并表示能接受反饋的致病基因攜帶者的信息。
該研究結果表明,在做好全流程閉環管理下,尤其是專業的遺傳診斷和咨詢團隊,以及兒科分級診療體系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輔助的NESTS方案作為新篩的一線方案是可行的。(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通訊員 胡旭昀)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