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少女 Miquela 是一個虛擬網紅,她是 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就是計算機生成圖像,她有著可愛雀斑,設定是長期定居在洛杉磯,是一位擁有西班牙裔、巴西裔和美國血統的模特及音樂人。不僅被拍到與多位名人在一起,出了自己的專輯,還被許多出版物采訪介紹過,也為街頭服飾和 Calvin Klein,Prada 等多個奢侈品牌代言。
在她最早更新的動態中,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她是虛擬偶像,而是將她視為真實存在的網紅。
另一位在今年火起來的 CodeMiko 則是活躍在 Twich 平臺上的虛擬主播,在 CodeMiko 每天 5 小時左右的直播中,用戶可以讓她“當場去世”或者“付費形象 diy”,你可以讓她閉嘴、改變她的身體參數、甚至炸掉她。逐漸出名后,她也開始與眾多平臺大佬連線,以主持人身份采訪對方。而因為刁蠻的語言風格與美國深夜政治諷刺脫口秀類似,她被美國科技新聞 the verge 稱其為“最新一代的虛擬脫口秀主持人”。
在過去,我們定義虛擬偶像時,認為“他”應該有作品,能夠登上舞臺,像一個真人偶像一樣表演,并且發表自己的專輯。而現在,一個事實是,從虛擬主播、虛擬網紅再到抖音上的虛擬 IP 帶貨,都開始被我們稱之為虛擬偶像。
那么,那些虛擬偶像行業從業者,又是怎么看待虛擬偶像的呢?
“虛擬偶像對我們的定義,或許不太準確”
洛天依所屬虛擬偶像品牌 Vsigner 相關負責人告訴獵云網,他們對自己的定義,其實是虛擬歌手。
不了解虛擬偶像的人,會認為洛天依的價值,是在于歌曲的產出,以及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演唱會。但是對于洛天依的團隊而言,洛天依背后的生態及創作者,才是洛天依的意義所在。
“偶像的所有動作,其實都是從上而下的官方行為,沒有用戶能夠通過技術參與到偶像的內容中去,這是洛天依和偶像的區別”。
在 Vsinger 團隊看來,洛天依本質上是一個技術來驅動的虛擬歌手,將用戶容納進她的歌曲作品創作中來,才是最為核心的部分。
“洛天依的很多粉絲,其實也是洛天依內容的創作者,他可以將自己的情感基于洛天依的軟件創作出來。”
相比于選秀,洛天依的故事才更像“養成”。
而另一位創業者陳燕,也表示,團隊不會使用“虛擬偶像”這個標簽,雖然,這個團隊不僅開發出了演員迪麗熱巴的虛擬形象“迪麗冷巴”和黃子韜的虛擬形象“韜斯曼”,還打造了參與央視主辦的選秀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的翎。如今,翎更是登上了《VOGUE 服飾與美容》的年輕衍生刊物 VOGUEme2021 開年刊,獲得許多時尚媒體及博主的背書。
在陳燕看來,團隊做的,是 virtual beings(虛擬人)。虛擬偶像其實更像是一個娛樂圈的產物,難免自動趨向粉絲經濟的特點。在陳燕看來,前期產品的應用場景及場景所對應的垂直用戶群體更應該被重視。
因此,次世文化更像行業中特殊的翻譯官,化解了讓娛樂行業懂得技術呈現方式與讓技術公司了解藝人需求市場之間的溝通鴻溝。
所以,便有了次世文化與嘉行文化嘗試開發的演員迪麗熱巴的虛擬形象“迪麗冷巴”,與龍韜娛樂合作的黃子韜的虛擬形象“韜斯曼”。
而在這個人人皆直播的時代,在提起虛擬偶像的時候,我們還會將目光關注到一群以帶貨為目的的虛擬 IP。
2019 年 5 月,一個頭戴熊貓發卡,有著異色瞳的短發少女“伊拾七”在抖音誕生,記錄著她和男友的日常生活的視頻迅速得到了那些喜歡溫馨治愈向作品的網友們的關注。兩年之后,“伊拾七”光在抖音上就已經有了超過 1200 萬的粉絲和 2 億個贊,全網粉絲以及突破 1700 萬,這個形象也從日常生活領域逐漸轉向了虛擬偶像,成為抖音平臺上的爆款品牌。
另一個“我是不白吃”則也成為了經典案例,這一個動畫形象在視頻中以食物科普的形式出現,介紹諸多美食,今年 3 月 7 日,我是不白吃首次開啟直播帶貨,當天便實現了超過 12 萬的粉絲增長,一周內更是漲粉 126 萬,并在首播后的一個半月內完成了粉絲規模翻倍。
但是,談及外界的“虛擬偶像”定義時,創始人朱宇辰則表示,自己做的是虛擬 IP,這個動畫公司同時擁有一個極其專業的選品和行業采購團隊,因此走出了如今的成績,但是論及虛擬偶像,我是不白吃則真的完全不沾邊。
一定程度上,相比于其他企業打造出來的虛擬唱跳女團,這些企業確實走的不是偶像的發展路徑,正如 Vsinger 團隊所說,偶像的行為應該是自上而下的。同時,這些企業也有著各自的差異化發展路徑,虛擬偶像的定義對于他們而言,略顯狹隘。
但是,隨著資本的涌入和媒體的報道,關于虛擬偶像的定義正在泛化也是事實。那么,這個賽道的價值又在哪里呢?
展現價值和選擇場景
在過往的媒體報道中,我們看到虛擬偶像時,最常提到的一個詞,便是“永不塌房”。
無論是近日華晨宇的緋聞,還是吳亦凡的熱搜,每一次偶像的負面,都讓粉絲和品牌方焦頭爛額。
在這個粉絲經濟時代,“永不塌房”成為了虛擬偶像的巨大賣點。去年 11 月,樂華娛樂 CEO 杜華宣布歷經兩年打磨的虛擬女團 A-SOUL 即將上線,并做出“永不塌房”的豪邁宣言。
但是,正如洛天依的價值所在一樣,永不塌房展示的不過是虛擬偶像真正意義的冰山一角。
從洛天依的角度來說,粉絲曾如此表示,“我給虛擬偶像寫歌,實際上是通過虛擬偶像實現我自己的旋律。”在粉絲的眼中,隨著入坑時間越來越長,相比虛擬偶像,他更喜歡的反而是那些賦予虛擬偶像靈魂的創作者,特別是那些優秀的獨立音樂人。
在介紹洛天依的粉絲心態時,Vsinger 團隊提到了購買 BJD 娃娃的“娃媽”,認為或許可以作為理解參考。BJD 是 Ball-jointed Doll 的英文縮寫,外形看起來是一個球型關節人偶,但是卻造價昂貴。而消費者和 BJD 的鏈接,并不在于單純地購買,而是在購買之后,為其換衣服、化妝、搭配、拍照、拍視頻等長時間的后續投入。而如今,BJD 這個十分小眾的圈子,也擁有著小小的產業鏈:娃娃設計、生產、乃至服裝的設計銷售等。
在 Vsinger 團隊看來,作品產生的連接,和單純的喜歡明星之間有一些區別。他既有用戶的這種喜歡偶像的心態,他也有這種把自己強烈的情感投入到了一個作品里面去的這種表達欲望上的心態,而這被稱為虛擬偶像的共鳴能力。
同時,Vsinger 團隊提到,虛擬偶像并非是大眾無門檻的東西,因此,年輕人也會需要虛擬偶像這樣的亞文化來表達自己的個性。
而次世文化創始人陳燕則對虛擬偶像的場景進行了更多的思考。在他看來,迪麗冷巴、韜斯曼其實是在作為明星的衍生線,創造出明星更好的人設以及可輸出的內容,是為了滿足于明星粉絲。
在陳燕看來,明星的存在是難以復制的,在單位之間里能夠輸出的內容是有限的。例如一位頂流明星,在一定的時間里也只能固定釋放出一定的合作權益。但是明星的虛擬形象則變成了一個更高性價比去輸出內容的方式,可以在明星的固定時間之外,通過運營虛擬偶像去滿足粉絲的需求。對應的,也可以滿足藝人合作商業合作品牌及項目訴求。
在陳燕看來,這樣從“場景倒推出解決方案”的思路是這個行業更需要的。包括在談到翎的創作思路時,陳燕也認為,這樣的產生是因為在海外已經有了成功的案例,所以對這樣的案例進行復刻、再加上中國文化,打造了翎。
“某種意義上我發現了這個場景,我才最終選擇了一個具體方案而已”。
伴隨著這樣的探討,我們又會產生出這樣的疑問,那么,如今的虛擬偶像的場景下,能否容納更多的入局者呢?
虛擬偶像真的永不塌房嗎?
在媒體報道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數據:洛天依在淘寶直播的坑位費達 90 萬元,遠超薇婭、李佳琦。
但是 Vsinger 團隊對此的回應則是,假的。
她介紹了洛天依的商業變現路徑,一是和明星一樣進行代言合作,二是產品的 IP 衍生,三則是內容的分發。洛天依也試水過直播帶貨,但是這樣的帶貨更多地是在做合作品牌的推廣,和外界所稱的高價坑位費有較大的出入。
雖然行業或許并沒有外界所言那么地賺錢,但是這個行業正在變得火熱也是一個事實。
根據愛奇藝《2019 虛擬偶像觀察報告》,全國有近 4 億人正在關注或走在關注虛擬偶像的路上,2020 年,虛擬偶像市場據估計達到 2000 億。
本月 19 日,樂華娛樂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浙江東陽阿里巴巴影業有限公司、字節跳動關聯公司北京量子躍動科技有限公司等為股東。而樂華在去年推出的 A-SOUL 正是和字節跳動聯合企劃。
在此之前,《王者榮耀》也依托自己的 IP 推出了虛擬偶像男團無限王者團“白、亮、信、云、守約”;愛奇藝則推出虛擬樂隊“RichBoom”……
上個月,國產彩妝品牌“花西子”也推出了同名虛擬代言人,之前屈臣氏也推出“服務大使”屈晨曦,這樣的形式主要用于幫助合作品牌做產品推廣,參加公關活動的虛擬直播等工作,更多品牌的虛擬代言人及新合作形式即將登場。
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的是,過去的不少虛擬偶像都已經進入了尷尬的發展境地。
2018 年,巨人網絡與日本 JOYNET 株式會社達成合作,獲得旗下動漫作品 Menhera Chan 全部品類的全球獨家代理授權,并宣布將其手機游戲化,開發手游《胡桃日記》。隨后推出虛擬主播“七瀨胡桃”,正式進軍虛擬偶像市場,將虛擬偶像的細分領域作為重點研發項目,力圖打造超級虛擬偶像 IP 生態。
然而,今年 3 月,七瀨胡桃的中之人宣布終止合作;到了 4 月份,七瀨胡桃的官方微博則轉發了一條肖戰工作室的微博,又引發粉絲不滿,而相關的道歉微博的互動量,則是七瀨胡桃近半年來的互動數最高。
而 RiCHBOOM 曾經登上了《樂隊的夏天 2》,也在今年接連發布了幾張專輯,但是反響只能算平平。RiCHBOOM 也在 4 月接下了蒙牛隨變冰淇淋的代言,但是在外界的視角中,知名度著實較低。
所以,虛擬偶像或許不會塌房,但是可能會出現運營失誤,而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不一定能火。
畢竟,要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面對有穩定的作品產出、資源露面的真人偶像,虛擬偶像背后的團隊,如何去獲取粉絲呢?又如何保持穩定的內容輸出呢?
除此以外,在虛擬歌手這個領域,國內沒有出現像洛天依這樣出圈的,那么,在虛擬網紅領域,能出現多少個頭部 IP 呢?
CodeMiko 的舉動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在現場互動中,通過技術炸掉自己、換裝,都是無法在真人偶像身上獲取的。
一些品牌在宣傳的過程中,選擇一個自己可以完全控制、又能夠打造人設虛擬偶像作為出口,也無可厚非。
但是,是否有一些企業只是在單純地蹭熱度呢?運營一個虛擬偶像,除了技術以外,更重要的是內容的產出,而又有多少入局的企業擁有這樣的能力呢?
當我打開抖音時,發現不少打著虛擬偶像標簽的視頻,其實只是一個動畫短視頻,不過是將人物做得更加仿真而已,在這些視頻中,有的只是在抖音上用最火的歌曲跳著宅舞,有的實則是在用賣肉的形式通過視頻為自己的充氣娃娃產品引流。隨著我們對虛擬偶像定義的越來越泛化,對行業帶來的影響是完全正向的嗎?還是說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毋庸置疑的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虛擬偶像的興起是必然,但是如今的我們,或許已經可以換一個思路去思考行業的未來:虛擬偶像,還有新的可能性和表現形式嗎?
虛擬偶像需要新的發展土壤
2020 年 4 月,美國饒舌歌手 Travis Scott,用其虛擬人身份在 Epic Games 的游戲《堡壘之夜》里舉辦了一場名叫“天文學”的直播演唱會,有 1200 多萬玩家同時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在線蹦迪,相關視頻引發了超過 2 億次的觀看。
在這個世界里,Travis Scott 的虛擬人作為他“延伸自我的邊界”,嚴格按照其本人的身材比例和細節來做,精確到他腳上所穿的鞋子型號。
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是,隨著演唱的進行,世界也發生驟變,玩家們或在星火燎原的地上奔跑,或突然沉入海底,之后又瞬間被拋入外太空。人們驚呼這是“一場超現實的、瘋狂的壯麗體驗”。
據統計,Travis Scott 本人從這場演唱會里賺到了 2000 萬美元,相關周邊已經賣爆。相較而言,從 2018 年到 2019 年,他每場真人演出的收入大約為 100 萬美元。
Travis Scott 無疑給虛擬偶像的發展帶來了一種思路,那便是在游戲中,通過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技術,帶給用戶全新的演唱會體驗。
同時,我也認為,如果我們談虛擬偶像,僅僅只談虛擬的偶像,或許對于行業的發展并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許,思路可以進一步擴展。
在電視劇《黑鏡》第二季第一集中,女主角未婚夫因車禍逝世,悲痛中,她授權一家公司,以逝者生前的社交網絡信息為素材,生成了一個可與她對話的虛擬“未婚夫”,并最終,將這個虛擬角色下載到樣貌和他未婚夫一模一樣的人造身體里。
而另一個可以關注的海外 App 則為 Replika,這是一個聊天機器人生成的 AI 朋友,正在承載著數十萬用戶的喜怒哀樂。
在美國,2015 年 11 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走了一位名為 Mazurenko Roman 年輕人的生命。而他的好朋友則在他離世后,通過好友的聊天喜好,打造了一個像 Mazurenko 一樣的聊天機器人,讓 Mazurenko 的親友可以通過這個軟件與其交流,獲得慰藉。
后來,他則在這個思路下,打造了一個聊天機器人 Replika,基于一套名為“序列到序列”的深度學習模型,Replika 會通過不斷與人交談,來模擬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并推進二者的聊天,從而與用戶達成更為深度的關系。
而這樣定制類的情感機器人,則讓不少用戶減少了孤獨感,甚至產生了依賴感。
虛擬偶像,其實可以通過技術解決人們對于陪伴和互動的情感需求以及單純的娛樂需求。除此以外,陳燕也在采訪中提出,虛擬人可以在醫療、虛擬健身教練等多個角度,來協同大家的生活方式。
毋庸置疑的是,在技術的發展之下,虛擬偶像已經有了足夠的硬件土壤;而在多個虛擬偶像破圈之下,這個行業也正在面臨著更好的市場,但是,運用場景,或許是我們接下來應該考慮的問題。(作者:尹子璇)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