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3:33,“新視野號”探測器成功飛掠距離太陽大約65億公里的“天涯海角”,由于“新視野號”傳回的信號需要近6個小時才能抵達地球,拍攝到的圖像預計將于明日可見。據悉,這是人類探測史上最遙遠的一次星際“邂逅”。
這顆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天體位于柯伊伯帶,體積很小,距我們也極為遙遠,從命名上就可見一斑。即便目前用最好的觀測設備也無法觀測它的很多基本參數。據估測,“天涯海角”直徑大概在30公里左右。
據悉,柯伊伯帶是一個位于太陽系海王星軌道外側的冰凍小天體帶,而“天涯海角”星就是其中一顆小天體,其距離遠遠超過“新視野號”在2015年訪問過的冥王星。
科學家們認為,在柯伊伯帶,除了“天涯海角”星之外,還存在著至少數以十萬計的類似小天體,這些小天體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安安靜靜運行在太陽系邊緣的幽暗之中,幾乎沒有大的變化,因此它們就像是太陽系里冰凍的“時間膠囊”,將幫助我們一窺46億年前太陽系初生時的模樣。
盡管“新視野號”在此前已經拍攝了很多“天涯海角”星的圖像,但由于距離遙遠,所以圖像中的“天涯海角”基本上只呈現為一個小亮點。不過這些信息對于項目組修正導航模型,幫助引導飛船準確飛抵目的地卻十分有價值。
在此過程中,科學教發現隨著“天涯海角星”自轉,其表面反射的光線亮度變化幅度要遠小于預期。此前,科學家們認為這顆小天體并非圓球形,那么按照常理,隨著其自轉,其反光面大小會變化亮度應出現較大幅度改變,但實際上變化并不太明顯。
對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幾種解釋:一種認為這可能就是觀察視角的問題;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天涯海角星”可能并非單一一個天體,而是兩個甚至更多個小天體相互繞轉的多天體系統組合體。而這一問題的最終答案即將隨著“新視野號”傳回的照片而最終揭曉。
按照計劃,“新視野號”飛掠“天涯海角”時,距離這顆小天體的表面大約3500公里,距離最近時應該是在格林尼治時間今天05:33,即北京時間13:33。
“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
相比2015年飛越冥王星時距冥王星地表最近距離1.25萬公里,此次飛掠“新視野號”與“天涯海角星”之間的最近距離將只有3500公里左右,這就意味著最終拍攝到的圖像分辨率將非常高。測算顯示,這顆星球地表上直徑超過33米的物體理論上都將可以被拍攝到。
由于在采集圖像時無法同時將天線對準地球,因此數據將等到“新視野號”完成采集數據工作之后,調轉天線,才能開始傳輸回地球。
按照程序,格林尼治時間1月1日15:28,即北京時間23:28,新視野號的回傳數據將陸續開始抵達地球。
由于距離地球遙遠,盡管地球上發出的指令以光速進行傳播,但仍需6小時8分鐘才能抵達新視野號。同理,新視野號上的數據回傳也需要同樣的時間,而且傳輸速率每秒僅為1000比特,可以說是非常低了。因此,按照估算,此次飛掠過程中采集的數據全部傳輸完成大概要到2020年9月。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