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公司計劃推出新聞訂閱服務,但隨即遭到美國出版商與多家新聞機構的反對。為什么?原因是蘋果為這項服務擬定的“分成條款”中包括——抽取大約一半的收入分成。
這一風波,使蘋果試圖抵消 iPhone 銷售放緩影響的這些新動作,變得更加難以開展。
蘋果為何急于推出新聞訂閱服務?蘋果推出新聞訂閱服務的戰略目的很明顯:蘋果是一家軟硬一體化的公司,但是蘋果過去掙錢一直以來都是依賴iPhone硬件,但隨著蘋果的傳統三大硬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銷量都出現了下滑,蘋果急需擴大服務營收的盤子,來強化它的互聯網屬性。
蘋果也很清楚的知道,硬件的利潤營收永遠是有天花板與不確定性的,它更應該著眼從軟件營收層面去獲取更為持續的穩定性的收益。況且它當前的軟件營收規則的增速表現相對良好,但其實這還不是它最好的時刻。
當前蘋果的戰略思路比過去要清晰了。
一方面我們看到了蘋果的動作是它在iPhone硬件上不斷降價來提升銷量;同時,主管零售的安吉拉阿倫茨離職,這意味著蘋果要逐步削弱它的“奢侈品屬性”,提升它的大眾化屬性。
而對于蘋果這種軟硬件一體化的公司而言,硬件的用戶規模也間接決定的軟件服務營收的增長勢頭。蘋果如果在定價上更多關注用戶的改善性需求對售價的接受區間,犧牲短期的利潤表現,贏得更多的出貨與用戶群規模,用它的服務營收的增長規模去支撐一個無處不在的蘋果服務生態,蘋果未來的市值表現與它的軟件服務的想象力還遠未到天花板。
通過財報不難看出,蘋果的服務業營收過去一直在緩慢增長。拿蘋果2019年第一財季(去年四季度)來說,服務業務的總收入增長了19%。但由于蘋果服務業務營收占蘋果總營收比例過小,還是沒有達到蘋果與投資人的預期,而且這筆營收過于依賴外部單一巨頭。
為什么呢?因為過去蘋果服務業的一項重大營收是來自于谷歌向包括蘋果在內的設備制造商支付費用,讓他們將谷歌作為瀏覽器軟件的默認搜索引擎,從而給谷歌搜索帶來更大的流量,而這筆來自谷歌的收入歸于蘋果服務業部門。
美國投資銀行高盛集團一位分析師的說法是,蘋果迅速增長的互聯網服務收入中,超過20%來自谷歌,對于谷歌的依賴性太大。
高盛集團還估計,2018年谷歌向蘋果支付了近95億美元的流量獲取成本,占蘋果這一部門利潤的三分之一。如今,流量獲取費用和蘋果通過 App store 下載中的分成占2018年蘋果服務收入的51%——盡管收入貢獻足夠高,但是一個趨勢是:流量獲取費用未來可能會大幅減速。
另外一個因素,蘋果的存量 iPhone 用戶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大的基數水平,它急需開拓服務捆綁營收去打開存量市場的軟件服務增量營收空間。
根據外媒 Cult of Mac 的報道,到了 2019 年,iPhone 的用戶數量預計將超過 10 億。存量用戶的盤子大,意味著軟件服務營收的空間大。假如單個用戶平均帶來10美元的服務營收增長,對蘋果來說,就是一筆100億美金的營收增長。
從谷歌、Facebook到國內百度騰訊等巨頭公司都可以看到一種趨勢,就是這些巨頭都在成為一家大型的媒體集團。無論是谷歌、Facebook、百度上的視頻和資訊內容都出現了爆炸式增長,百度谷歌都在做信息流,而Facebook用戶瀏覽資訊的用戶上升到了45%,而Facebook的20億用戶中至少有66%的人將其作為新聞來源。
這些巨頭都在提供海量內容來占據更多用戶時間,實現更廣泛的品牌精準觸達,換句話說是——媒體化屬性都在變強。
這其實是源于隨著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變遷、廣告主在選擇營銷和投放時會優先考慮綜合性媒體平臺等原因,這些平臺都在不約而同地向大眾主流媒體的方向發展——都有強大的內容及公共信息的產生能力與穩定的商業模式以及平臺級的生態實力,而在媒體屬性加持下,平臺影響力更為巨大。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媒體內容是互聯網巨頭廣告業務發展的推動力量。
與此同時,這些巨頭或多或少的都在與傳統媒體產生合作關系,例如谷歌在2015年上線的News Lab,通過這一網站,谷歌為媒體記者提供工具和培訓資源。此外還有包括1.5億歐元的歐洲數字新聞倡議,通過AMP快速加載媒體的內容頁面等等。
從中美兩國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來看,內容在搶占用戶時間中變得越來越具有分量,在國外,Facebook和谷歌正以一種非常真實的方式來決定數億級用戶消費什么信息內容、看什么廣告,有著巨大的用戶注意力控制能力。
隨著廣告越來越多地從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轉向網絡和移動設備等數字媒體,老媒體公司與集團也在努力朝著數字化媒體方向轉型,但媒體數字化轉型的紅利,很大一部分落入了谷歌Facebook的口袋。
蘋果掌握了10億硬件用戶的入口,但是過去多年一直關注硬件營收,在內容領域沒有作為。蘋果做一家內容平臺是提升服務營收的一種快捷路徑。因為當前用戶在移動端閱讀資訊的習慣與付費習慣已經培育起來,News App相當于蘋果在App Store之外,另開了一個平臺級入口收割付費內容資訊服務的蛋糕。
蘋果還沒學會怎么做內容生意這項新聞訂閱服務本身是一門可持續增長的好生意,有望在蘋果硬件銷售趨緩之際,提振服務部門營收,因為網絡訂閱正在推動大型出版商的增長,比如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的基本月費分別達到了15美元、10美元和39美元。
如果能帶動大量的媒體機構與出版商入駐,蘋果的服務業營收的增長會超出預期。但是蘋果胃口太大 ,在此計劃中,蘋果News App用戶需支付每月約10美元的費用就可以瀏覽平時同樣需付費的出版商新聞,但蘋果要獨占50%的訂閱月費抽成,剩下一半由出版商按每則新聞內容的點閱率分賬。
某種程度上說,蘋果的新聞訂閱服務的商業邏輯本質上還是蘋果慣用的商業模式——建立平臺,坐地抽成分金。
但是 News App 之所以遭遇媒體與出版商的反對,是因為蘋果太“貪心”,抽成太多。
過去 App Store 對應用發行商收入才抽三成,而如今蘋果急著提升服務業營收,News App一下要抽掉五成營收,幾乎無視了新聞媒體與出版商的利益并掏空了內容生產者的利潤,同時也對這些新聞媒體的APP付費營收會造成巨大壓力,而且可能會倒逼這些媒體提高付費訂閱的價格,從而分攤掉蘋果的抽成壓力。
因此蘋果抽成太狠到導致的利益損失會轉嫁到用戶身上。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其實還無視了用戶的利益。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賣硬件還是賣軟件賣服務,蘋果似乎一直沒有改變它最大化追逐利潤上限、店大欺客的毛病。
過去,蘋果 iPhone X 將價格上探到到萬元之后發現銷量尚可,于是在XS系列中進一步提價,再度試探用戶能接受的價格上限,當用戶不買賬的時候于是再降價,如今做新聞訂閱服務依然是同樣的套路。
News App服務(圖片來自蘋果官網)
正如有人說,到時如果蘋果發現反對聲浪太大,再妥協給個三七或者四六分成,媒體與出版商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但其實,如果要從0到1啟動的一個新的互聯網服務平臺的時候,它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將 News App 內容生態平臺如何迅速做大,而不是一開始就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這是因為:互聯網的生意邏輯與硬件生意邏輯不一樣。
硬件需要收回零部件成本與物流成本、產品創新成本以及匯率導致的價格波動,將硬件賣高價有其合理之處;但一個新聞訂閱類的內容平臺要從0到1啟動,它的難度在于——如何快速形成雙邊的市場機制,連接起兩方不同的群體,蘋果的 News App 要打造的是一個類似于新聞業的電子商務平臺,一方要引入買家,一方要引入賣家,通過市場機制讓買賣雙方在這個平臺內交易,推動規?;钠脚_生態。
但它前期要快速啟動起來,它需要以海量優質的內容來帶動用戶大規模進入形成網絡效應,因此,平臺啟動期間,應該最大化讓利出版商與新聞開發者,讓內容生產方覺得有利可圖,才能推動大規模的新聞機構與出版商入駐形成龐大的新聞內容生態來吸納用戶大規模涌入,從而快速形成滾雪球效應,進而激發網絡效應。
比如在中國的互聯網巨頭開始啟動一項平臺服務的時候,一貫的做法是一邊給入駐的服務商給予優惠服務政策條件,一邊給用戶瘋狂補貼來推動用戶的規?;鲩L,快速形成平臺網絡效應。
但蘋果反其道而行之,它似乎并沒有也不會去考慮開發者、用戶或者合作方的利益,不是去尋求多方共贏的模式建立一種良性的商業生態,而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抽掉五成利潤,本身就極大打壓了內容生產方的積極性與利益,甚至讓它們感到羞辱。
因為蘋果抽掉五成利潤之后,出版商在交易中分得的月費遠低于自家訂閱服務收入,例如《華爾街日報》的多種數字訂閱服務每月就要20美元以上,而蘋果也沒有考慮到它作為平臺方要流媒體訂閱平臺本身與這些內容方是競爭關系,即便是讓利的情況下要說服它們加入平臺尚且有難度。
因此,當前《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迄今尚未同意授權,部分原因還包括對條款的疑慮,這些條款可能包括蘋果可能會以保護隱私為由,阻斷這些媒體機構與出版機構向用戶獲取信用卡數據和電子郵件地址的路徑,而將這些數據截留為自身所用。
因此這在某種程度上看出,蘋果還在以硬件思維做軟件生意,如果按照當前高抽成的路子走,新聞內容商如果無利可圖不買賬,訂閱會員用戶的增長就無從談起,蘋果的平臺就很難快速形成雙邊用戶增長的網絡效應,蘋果的新聞訂閱服務就很難從0到1快速啟動。
因為過于貪心,蘋果在過去一年被華為等廠商搶了手機硬件市場的份額,在服務業的貪心可能給谷歌與Facebook留下截胡的機會。App Store“三七分成”之所以能成,是因為它是iPhone上的唯一應用下載入口,開發商被迫接受,他們沒有別的選擇。
而新聞訂閱服務,本質上只要有平臺級的互聯網流量入口都可以做,與硬件本身沒有關系。蘋果沒有壟斷互聯網的流量入口,谷歌Facebook完全可以依賴它們的平臺級產品建立訂閱入口做的更好,而新聞機構與出版商也并非沒有選擇,它完全可以選擇拒絕蘋果。
所以,說到底,賣慣了高價硬件的蘋果,似乎還沒有學會如何做互聯網內容服務平臺生意。如果說,2018年iPhone銷量與股價齊跌,蘋果還是學不會讓利、分享與共贏,2019年,蘋果可能依然很難走出當前低迷的困境。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