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肖潔)面對青藏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大面積的退化,人類有沒有應對辦法?人工養殖的牦牛比野生牦牛個體小得多,生長也更緩慢,原因在哪里?氣候變化加速冰川退縮和湖泊擴張,會對高原水生生物產生什么影響?針對這些問題,10月29日,一個匯集了16家研究院所、490名研究人員的科學項目在京宣布正式啟動,該項目隸屬于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將聚焦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與適應策略。
該項目的依托單位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項目負責人包括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楊永平、國科大教授王艷芬和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員樸世龍。
據這幾位負責人介紹,因為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泛第三極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所以項目組將以泛第三極地區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研究內容,開展典型生態系統穩定性、敏感性和脆弱性及其對全球變化響應機理研究,希望揭示典型生態系統的現狀、退化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反饋機制。
此外,該項目還將開展生物多樣性的連續監測和評估研究,揭示生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機制。
研究人員還將建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以及重大工程和重點國別的旗艦物種保護現狀評估可視化系統,為促進全球生態保護和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提出原創性理論和適應管理策略,為優化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和“一帶一路”空間路線圖提供數據支撐,為泛第三極地區相關研究建立國際合作網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