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學生成長的必修課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忠敬
新時代,我國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越來越強調關注人,強調學生的身心健康、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這就要求教育從“育分”走向“育人”,改革重智育輕德育、重應試輕素養、重知識輕體驗等現象,要超越學科學習,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心理健康發展。
(相關資料圖)
通過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預防諸如校園欺凌、暴力沖突等的發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就成為學生成長的必修課。那么,什么是社會與情感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
教育的情感轉向
從世界范圍來看,教育發生了情感轉向。這種轉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過程。這種轉向有三次:第一次,從認知到情感的轉向,也就是從智商到情商的轉向;第二次,從心理到教育的轉向,即從心理學領域到了教育學領域;第三次,從國家到國際的轉向,不僅在國家層面上,甚至在國際層面上形成全球改革運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直到目前仍然在轉向的過程之中。全球逐步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情商教育運動,情商教育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的學校教育需要培養一個具有認知、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完整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應對21世紀的挑戰。
之所以發生這種轉向,是因為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更能預測人的成功和幸福。研究發現,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好的孩子,有更好的學業成績,在未來有更好的工作與更高的收入,實施暴力等反社會行為的風險更低。社會與情感能力和認知技能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例如,一個非常有紀律且能持之以恒的孩子比一個數學水平相當但紀律和毅力較低的孩子更有可能提高其數學技能。紀律和毅力使孩子更有可能勤奮地完成家庭作業。PISA測評的數據也證明,學生的成就動機、學習意愿與投入的專注度等,在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掌握學術科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情感影響人的注意、記憶和學習方式;第二,情感對決策有很大作用,以前情感往往被看作是決策的絆腳石,但如今研究發現情感同樣可以成為決策的巨大財富;第三,情感對促進社會關系作用巨大,例如,我們的感覺和如何理解別人的感覺會促使我們采取向前或逃避的行為;第四,情感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不愉快的情感會導致焦慮或沮喪,過分的緊張會損害身心健康。
如何理解社會與情感能力
社會與情感能力,不能簡化為“社會情感能力”(社會的情感能力或社會性情感能力),它既包括社會能力,也包括情感能力。
社會能力主要是指人們為了實現目標任務對自己和他人所生活的社會世界的認識與理解以及決策和行為的能力,主要包括責任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負責任決策和親社會行為等。
情感能力主要是指識別、理解、表達和管理情緒情感的能力。情感既包括情緒,也包括心情,既有生理性、神經性的,也有文化性和社會性的。情感是在情緒基礎上的更高級的主觀體驗,比如自我概念、信念、動機、認知和理性決策等。情感傳遞著人的關系的意義,包括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情緒和情感連接在一起,是一個從生物性、生理性向情境性和文化性不斷發展的過程,從基本相對較低的情緒感知能力,發展到更復雜的推理和決策以及管理情緒的能力。
從個人層面來說,社會與情感能力就是個人的自我意識和管理能力,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從人際層面來說,社會與情感能力是指意識別人的情緒、情感和需要,建立和維持合作、建構性和互惠性的關系的能力。社會與情感能力強意味著能有效地管理個人、社會和環境變化,靈活地應對周邊環境、解決問題,做出合理決策。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把社會與情感能力界定為個人的綜合能力。它是個人想法、情感與行為的一貫表現,通過正式和非正式學習經驗獲得發展,是整個人一生中社會經濟結果的重要驅動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把社會與情感更看作是能力而非品格特質,是可培養可塑造的。
基于“大五人格”理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界定了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具體內容,包括五個維度,即任務能力(盡責性)、情緒調節(情緒穩定性)、開放能力(開放性)、協作能力(宜人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每個維度又分為三個方面:任務能力包括責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緒調節包括抗壓力、樂觀和情緒控制,開放能力包括包容度、好奇心和創造性,協作能力包括共情、信任和合作,交往能力包括樂群、果敢和活力。共計15項社會與情感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
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需要發揮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合力,形成家校社共育的教育生態環境。良好、和諧、溫暖的家庭教育能夠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依戀關系,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例如,父母多參與孩子學校活動,多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可以改善家庭和學校的環境,培養孩子的社交和認知能力。需要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開展學校與校外教育的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或者通過服務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方式,加強體驗性學習和真實性學習。
學校是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主陣地,這里就學校教育的培養策略提出幾點思考:
首先,營造關愛的學校氛圍。學校要營造支持性的、關愛性的,而不是懲罰性的環境;要營造合作性的而不是競爭的,信任的而不是責備的環境。學校可以針對全體學生、有風險學生和有問題學生建立三級教育體系。一級針對所有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普及教育,實施全員育人、全學科育人和全過程育人,主要由學科教師、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等來實施;二級針對部分風險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特需教育,主要由班主任、學校顧問和社會工作者來實施;三級針對少數問題學生的個性化教育,主要由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和家長等來實施。這些主體有不同的崗位職責,針對不同學生在不同層面開展社會與情感能力教育,同時相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生態。學生的校園適應性、學校歸屬感、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對他們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影響很大。教學是一種情感性的實踐,教與學都涉及情感理解和師生關系的質量,要倡導適應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激發學生的合作、利他行為。教師的工作是一種重要的情感工作,要提升教師自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這是提升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前提。教師通過情感腳手架,支持課堂上的學生情感發展。
最后,關注優勢領域和成長性思維的學生評估。社會與情感能力重視表現性評估和賞識評估,要關注學生的優勢領域和成長性思維。成長性思維認為能力是可增長、可塑造和可調控的,反對把能力看作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觀點。成長性思維是影響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的重要思維品質,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