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提升科普能力需豐資源、育人才、巧傳播_世界熱聞

發布時間:2023-06-12 14:53:5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豐沛的科普資源是科普能力提升的肥沃土壤,科普資源不僅包括科普圖書、音視頻作品、實驗器材、科普場館等硬支撐,還包括支持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制度機制等軟環境。

科普能力是向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的綜合實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體現了科學普及工作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也體現了科普能力對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而提升科普能力就要加強科普資源供給、建設高水平科普人才隊伍,以及構建高效率傳播途徑。


(相關資料圖)

高質量的科普資源是提升科普能力的前提

豐沛的科普資源是科普能力提升的肥沃土壤。科普資源不僅包括科普圖書、音視頻作品、實驗器材、科普場館等硬支撐,還包括支持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的制度機制等軟環境。

科普圖書要滿足不同年齡段、知識結構、專業領域閱讀群體的需求,針對廣大農民、青少年、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公務員五大群體的特點,依據公民科學素質指標體系,編制針對性強的系列化科普叢書,滿足各個群體的差異化需求。

實驗器材主要面向青少年群體,包括Arduino開發板、51單片機開發板、STM32系列單片機開發板等,供青少年動手實踐,切實提升青少年科創能力。

科普場館是科普硬件資源建設的重點,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科技館,也包括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的實驗室、科研平臺等。科普場館應向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的方向發展,打造以大型綜合性場館為龍頭、小型場館為特色的科普場館聯盟,形成科普合力。對于實驗室等科研平臺,要支持和鼓勵其加大對社會開放力度,方便群眾獲取科普資源。除必要的硬件科普資源外,還必須形成良好的制度機制軟環境,通過制度化的引導激勵,從源頭上激發科研單位、科技人員開展科普工作的積極性,激活科普資源的源頭活水,助推“兩翼理論”落地落實。

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隊伍是提升科普能力的基礎

科普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需要持續發力的系統工程,不僅要有體系化的科普資源,更要有高質量的專兼職相結合的科普服務隊伍。要發揮好院士專家等高層次科學家的示范帶頭作用,分專業、領域,建設一批以院士專家領銜的老中青結合的科普講師團,既發揮院士專家的傳幫帶作用,又能滿足企業及各類群體的科技科普需求。要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科普志愿者隊伍,鼓勵和支持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志愿活動,結合科研工作、群眾關切、社會熱點開展科普工作,使科普工作融入科技創新的全過程,并逐漸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行動自覺。要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科技場館科技輔導老師隊伍,通過系統培訓,提升科技輔導老師在教學備課、科創制作、展品研發等方面的能力,為培養青少年科創能力提供強大師資力量。

高效率的傳播途徑是提升科普能力的關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科普方法手段,難以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科普需求,需要探索更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傳播途徑。要鼓勵和支持廣大科技、科普工作者從線下走到線上,到群眾喜歡的新媒體平臺開展科普工作,打造科教娛樂一體、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產品,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科普需求。要充分利用重大時間節點開展科普工作,利用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世界地球日等時間節點,開展主題科普活動,傳播科學知識。

要開展“滴灌式”精準科普。對青少年,要做好“雙減”背景下的科普工作,加大校外、課外科普工作力度,緊貼青少年需求策劃科普活動,緊扣青少年對科學的探索欲望供給科普資源,最大限度地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志在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對農民,要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團隊下基層、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等線下活動,以及農民科學素質大賽等線上活動,提升農民科學生產、科學生活和科學經營管理能力;對老年人,要以提升信息素養為重點,大力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加強智能手機使用培訓,增強保健信息辨別能力;對產業工人,要持續開展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活動,向他們普及先進制造業基礎知識,令其儲備好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的科學技術和技能,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支撐;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要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的宣傳,提升其科學履職和科學決策水平。

(作者系金陵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標簽:

上一篇:有的研學團還不如旅游團 記者調查研學市場亂象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