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章在社區中的評論,是李楠在魅族故事的開頭,也是結尾。只不過,十來年時間,“難得的人才”,已經變成了“虧錢的費財”。
李楠是一個果粉,或者至少對 iPhone 在設計、用戶體驗上的理念很認同,而在十年前的中國,智能手機混沌初開,也確實只有在拿出了 M9 的魅族身上,能看到類似的追求,那時魅族也確實是想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李楠在魅族主要負責兩塊內容,在魅族與魅藍還未分家時,他作為高級副總裁主管魅族和魅藍的營銷。2017 年 5 月魅藍分拆,李楠兼任魅藍事業部總裁。
魅藍的定位是“青年良品”,也就是千元機的定位,除了手機以外,魅藍還會推出一些周邊產品,包括不限于書包、雨傘、雜志等;另外李楠還牽頭成立了“筆戈科技”,是魅族旗下的內容營銷平臺,也就是魅族自家的“自媒體”。
業界一直有一句調侃是,這個胖子連呼吸都在營銷,這當然只是調侃,甚至是一種肯定,李楠在營銷上確實盡心盡力。
2015 年,魅族手累積銷量突破 2000 萬臺,同比增速高達 350%,雖然距離當時的前三名(小米、華為、蘋果)仍有差距,但這樣的成績顯然給了魅族信心。那一年,魅族開始瘋狂地請歌手助陣,活生生把發布會辦成了演唱會,汪峰、鄧紫棋、老狼、逃跑計劃等等。
在營銷預算充足時,演唱會牌面十足,在預算緊張時,李楠也能整出電影院發布會,直播發布會這類小心思。魅族每次的邀請函也別出心裁,磚頭、平底鍋、甚至水手服等等,這些低成本的宣傳方式,在預熱期就能為產品帶來一波天然的流量,這幾年魅族已經沒辦法推大規模的線下廣告,請代言人,這種“歪招”就成了“楠式”營銷的典型。
李楠最后一次公開亮相,是在今年 1 月,他以直播的形式,發布了魅族的概念機“魅族 zero”,這款產品 10 萬美元的眾籌額最終只完成了 45%,僅 29 人支持,淪為笑談。
黃章對此的評價是:這個眾籌就是市場部瞎搞的,無孔手機只是開發部的一個預研項目,我們從來沒有打算要量產這個項目。
總之,李楠在魅族的職業生涯已經結束,魅族曾經的“三劍客”紛紛離開,連最近逐漸推到前臺的工程師洪漢生,也已經取消了認證,許久沒有更新微博。“老魅族”正式成為歷史,而新魅族,日益艱難。
李楠離開后,行業人士紛紛發聲。
羅永浩送去了祝福,還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早該離開了”:
前魅族商務拓展經理,現華米科技副總裁裴帆迪,更是發博力挺李楠,甚至炮轟黃章:
但對于現在的魅族來說,人事動蕩已經不是最困難的事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MP3 最后的輝煌時期,魅族抓住了,并做到了年營業額十億的量級,而后續智能手機發展的第一波紅利,也被魅族撞上。穩定的團隊,加上魅族獨有的一些設計巧思,讓魅族確實有過一段蜜月期,時間回到四五年前,魅族是能和小米相提并論的對手,至少魅藍,是能和紅米掰掰手腕的線上機型。
2015 年,魅族銷量第一次達到了 2000 萬級別,產品線方面,也梳理出了中高端的 MX、旗艦 Pro 系列,千元機的魅藍幾個系列,Pro 5 是魅族口碑最好的機器,也是最后的輝煌。2016 年,魅族的銷量達到了 2200 萬臺,年度盈利,但這一數字,低于此前預期的 2500 萬臺。
這一年,魅族為了提振銷量,開始大力發展線下渠道,魅族在溝通會上表示,截止 2016 年底,魅族已經擁有 2300 多家認證專賣店,17000 家以上形象銷售店,以及超過 60000 個形象銷售網點。
大力發展線下,是魅族由盛轉衰的節點,2018 年,這個數字就減少到了 500 家。
魅族是典型的“家族企業”,黃章對公司保有絕對的控制權,魅族公司內部也有所謂“家族體系”,《環球企業家》曾報道,魅族仍是黃一人獨占控股,黃在魅族有很多的親戚,他們在財務、物流、行政、后勤甚至食堂任職,這仍是一家姓“黃”的企業。
在魅族歪招頻出的那些年,魅藍撐起了魅族大部分的銷量和聲量,李楠也成為了很多煤油心目中的“功臣”。但在 2018 年,李楠經歷了魅族的人事震蕩。楊柘的空降,讓李楠離開了魅族副總裁的職位,而楊柘留下了一堆爛攤子后,李楠又升為 CMO 兼市場中心高級副總裁。兜兜轉轉,浪費了產品的黃金時間。
而黃章時至今日,依然保持著“掃地僧”般的神秘,只會偶爾在魅族社區與煤油進行互動。但往往語出驚人的他,似乎又沒有世外高人的那種超然。
對于那些雷軍與黃章曾經的故事,黃章總結為“小人當道,故事亂編,何必當真”。曾經,黃章是雷軍登門拜訪的行業大佬,雖然小米如今的競爭環境也不太明朗,但終究好過魅族太多。
對比之下,令人唏噓。
標簽: 李楠魅族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