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在此,小編就為大家講一下風箏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風箏最初是用來傳遞信息、測距、偵察等方面的用途,后來逐漸成為一項戶外的游樂活動。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發(fā)明的物品。現(xiàn)代風箏是由糨糊、紙刀、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線等物品制作的。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是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取名為“木鳶”。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zhì),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人們才開始以紙做風箏,并稱為“紙鳶”。到了晚唐五代時,人們在紙鳶上加上哨子,紙鳶飛上天空,風吹哨響,發(fā)出了類似古箏奏樂的聲音,動聽且悠長,人們便名之曰“風箏”。
后來,到了唐宋時期,人們不僅將風箏做成鳥的樣子,還增加了蝴蝶、蜈蚣、美人等等豐富的形狀。這些形狀和圖案,不僅喜慶吉祥而且美觀,寄寓了人們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漸漸地,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也成了春季娛樂游玩的一項活動。
標簽: 風箏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風箏 傳遞信息 形狀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wǎng) - 科普類網(wǎng)站
聯(lián)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wǎng)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wǎng)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jīng)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