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北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李宏義團隊原創性科學發現新聞發布會在該院舉行。記者在會上了解到,李宏義研究團隊提出,在已知的血液循環系統、淋巴循環系統之外,還存在第三種體液循環系統——“組織液循環網絡”系統。該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人體組織液循環網絡”的解剖學結構,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組織液循環網絡學說。
從2006年開始,李宏義采用醫學磁共振示蹤成像技術和高分辨率生物成像技術,在健康受試者、遺體標本和動物模型中進行實驗。2012年7月,李宏義研究團隊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下肢靜脈血管外膜及其周圍纖維結締組織中存在組織液長程流動的現象。2016年和2019年,該團隊又在人體實驗中觀察到,在動脈外膜及其周圍纖維結締組織中也觀察到了組織液長程流動的現象。
李宏義研究團隊認為,組織液流動網絡廣泛分布在靜脈和動脈外膜、神經和皮膚等部位的纖維結締組織中,并與人體四肢遠端的穴位相連接。該團隊的實驗數據顯示,“人體組織液循環網絡”與穴位的關系密切,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經絡”,組織液循環網絡與經絡的確切關系還需要系統性的深入研究。
北京醫院副院長張烜認為,人體組織液循環網絡的發現拓展了組織灌注的概念,有可能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和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深入研究組織液循環網絡,有利于重新認識和理解心血管循環系統以及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的生理學功能及其異常在疾病中的作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解剖組胚學系主任馬超表示,李宏義研究團隊關于組織液循環網絡的探索不僅可以拓展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的認識,而且有可能為醫學科學開辟新前沿。
李宏義團隊呼吁繪制“人類組織液連接組圖譜”,力爭在數年內,闡明“人體組織液循環網絡”的解剖學分布、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功能、與疾病的關系等,并同時繪制與穴位連接的“人體組織液循環網絡圖譜”,在此基礎上再與傳統的經絡穴位進行比對。李宏義認為,這一工作將建立起一個融貫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的全新理論。張烜表示,這一工作將不僅為傳統“穴位給藥”的治療提供一種全新科學的解釋,也將科學系統建立一種新型給藥方式。(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