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因不會唱歌而找不到對象,它們正一步步走向滅絕

發布時間:2022-04-11 16:54:18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圖片來源:pixabay

有些鳥類研究起來相對容易,而羅斯·克拉泰斯(Ross Crates)研究的則并非如此,他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困難鳥類研究組(Difficult Bird Research Group)的成員。

“出于各種原因,我們研究的所有物種都極具挑戰性,主要是因為它們非常稀有且活動性高。”其中一種“困難鳥類”就是極度瀕危的王吸蜜鳥(Anthochaera phrygia),它們是中等體型的鳴禽,有著亮黃色的尾巴和黑白相間的胸部;它們曾在澳大利亞成群結隊地飛來飛去,但如今的野生王吸蜜鳥只剩不到300只。

克拉泰斯團隊對這些鳥兒進行了長達5年的跟蹤,當遇到雄性王吸蜜鳥時,他們就會錄下它的鳴唱,并記錄它的配偶情況。

他們發現,僅四分之一的雄性王吸蜜鳥會鳴唱多種傳統的吸蜜鳥歌;12%的雄鳥根本不唱吸蜜鳥的歌,而是在模仿不同鳥類的鳴叫聲,比如[小吮蜜鳥(Philemon citreogularis)的叫聲]或[灰頰垂蜜鳥(Anthochaera chrysoptera)的叫聲]。

圖片來源:pixabay

對王吸蜜鳥的未來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壞消息:相比用標準唱法的雄鳥,鳴唱非傳統曲調的雄鳥找到配偶的可能性更低。

“這樣一來雌性繁育的后代就會變少,后代中可以將傳統鳴唱教給下一代的雄性也就更少,鳴唱奇怪曲調的雄鳥比例就會更高:這是一個導向滅絕的正反饋。”這項研究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克拉泰斯表示,吸蜜鳥失去歌調就等于失去了它們的文化。“對于動物來說,這完全就相當于本土語言的喪失,就好比美洲原住民語言和澳大利亞土著語言。”他希望這能有所警示:澳大利亞的自然生態千瘡百孔,如果我們想要拯救它,就必須采取更多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保護。

翻譯:超會唱歌的吸蜜鳥

審校:王昱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標簽: 澳大利亞 生態保護 國立大學 小吮蜜鳥 成群結隊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