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氣候變化正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地球上的動物,但科學家注意到了一個存在于多個物種的普遍趨勢:它們都在變小,物理意義上的體型變小。但這是為什么?又意味著什么?
從野生綿羊到林鼠,科學家已經在許多不同的動物物種中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但北美鳴禽的相關記錄尤為充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員在2019年發表了一份數據集,記錄了在美國芝加哥死于撞擊窗戶的7萬多只鳥兒,數據顯示,過去40年中有幾十種鳥類的體型正在縮小。
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的研究生賈斯汀·鮑德溫(Justin Baldwin)仔細看過數據后,發現有些細節極為突出。
圖片來源:pixabay
賈斯汀·鮑德溫說:“很明顯,有些鳥類體型縮小的幅度更大,而其他的縮小幅度則相對小得多?!?/p>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有些鳥類比其他鳥類縮水更快呢?
鮑德溫和同事覺得鳥類行為可能對此有所影響。
腦袋更大的鳥類往往更聰明,會根據所處的環境改變自己的行為,這說明它們或許能保護自己少受氣溫升高的影響,論文的共同作者、華盛頓大學生物助理教授卡洛斯·波特羅(Carlos Botero)解釋道。
“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也就是改變覓食的地方、時間、對象以及獲得食物資源的方式,它們就能在面對氣候變暖帶來的種種變化時,盡量減少自身所受的負面影響?!辈ㄌ亓_說道。
例如,腦袋更大的鳥類可能會在天熱時選擇停留在陰涼處。
所以,團隊決定重新分析大量原始數據,但這次,主要關注的因素是大腦尺寸。他們發現,腦袋相對于身型更大的鳥類,體型縮小的速度慢于頭腦更小的鳥。
即使調控了可能影響鳥類演化速度的其他因素,例如世代時間、突變速率等,情況也仍然如此。
不過,波特羅說,腦袋更大的鳥類只能暫時緩沖更高溫度的影響,這不代表它們能完全保護自己不受氣候變化影響。
波特羅繼續說:“重點是要認識到,我們這里看到的情況并不是說‘大頭鳥兒’能明哲保身,不能說它們現在完全沒有遇到什么問題,也不能說它們能以自身之變承受當下多種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然而,研究團隊表示,至于鳥類行為如何影響它們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他們還有很多須要了解。
圖片來源:pixabay
一方面,這項研究中腦袋最大的鳥類(歌帶鹀)和腦袋最小的鳥類(斯氏夜鶇),它們的大腦相對尺寸差異只有兩倍。這表明像烏鴉這樣腦袋更大的鳥對氣候的響應也許會更強烈,鮑德溫補充道。
“研究中我們只抽樣調查了鳥類大腦相對尺寸中較小一部分的可能變化情況,這同時也表明,即使是大腦相對尺寸的微小差異,氣候變化的生態響應也可能會給動物帶來巨大的轉變?!?/p>
目前而言,鮑德溫研究的最大收獲是:面對氣候的持續變化,腦袋更小的鳥類會變得特別脆弱。
翻譯:阿金
審校:石云雷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