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焦點!無線電通信之父——馬可尼

發布時間:2022-07-08 05:43:04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經過反復實驗,提出了電磁感應定律,麥克斯韋通過數學推算,預測了電磁波的存在;最終,赫茲通過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偉大的科學家一步步探索,將成型的電磁理論捧到了人類面前。在巨人的肩膀上,馬可尼開始了無線電研究,開啟了無線電通信時代。

兒時興趣,努力自學

1874年,伽利爾摩·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市,他的父親是當地成功的企業家,母親是愛爾蘭貴族的后裔,家境非常富裕。家庭條件給馬可尼提供了更為優秀的教育,少年的馬可尼幾乎沒有在正規的學校里讀過書,而是請老師來家里上課。除此之外,他父親還有一個私人圖書館。父親希望馬可尼從商,但是馬可尼卻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幸運的是,馬可尼有一位支持他的母親,為了支持馬可尼的實驗,母親特地在閣樓騰出一間房,還聘請了博洛尼亞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奧古斯托·里吉給他作指導。這位教授是馬可尼的啟蒙老師,他不僅允許馬可尼使用學校圖書館和實驗室,還準許外借實驗室器材。這為馬可尼后來的偉大發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料圖片)

受到啟發,首戰告捷

1894年,證明了電磁波存在的赫茲逝世。也正是在這一年,馬可尼著手進行電磁波的相關實驗。馬可尼的啟蒙老師寫過一篇紀念赫茲的文章,文中提到赫茲所做的那個著名的實驗:他設計了一個振蕩電路,在兩個金屬球之間周期性地發出電火花,同時又在不遠處設置了一個帶缺口的金屬環狀線圈。結果,當振蕩電路發出火花時,金屬缺口處也有較小的火花出現。馬可尼看到這篇文章后,陷入了沉思,電磁波可以用來傳遞聲音信號?

他在家中的樓上安裝了發射電磁波的裝置,樓下放置了檢波器,并把檢波器與電鈴相連接。他在樓上—接通電源,電磁波便穿過檢波器,讓樓下的電鈴迅速響了起來。這聲電鈴激起了馬可尼的信心,于是他便著手改進自己的寶貝機器。

1895年秋天,他把煤油桶展開成一塊大鐵板,作為發射的天線。接收機的天線也被高高地掛在樹上,以增加接收的靈敏度。馬可尼在玻璃管中加入少量的銀粉,與鎳粉混合,再把玻璃管中的空氣排掉。同時他改善了洛奇的金屬粉末檢測器。這樣一來,發射端增大了功率,接收端也提高了檢測電磁波的靈敏度。最后,他把發射機和接收機分別安裝在一座山的兩側。在兩者沒有電纜連接的情況下,助手用發射機發出信號,信號穿越山岡,電鈴發出了清脆的響聲。這次實驗的距離達到2.7千米,是歷史性的突破。如果說麥克斯韋和赫茲將電磁波帶到了世界上,那么馬可尼則是將電磁波帶到了世人面前。

于是,欣喜若狂的馬可尼寫信給意大利的郵電部門請求資助,并表示愿意將自己的發明貢獻給祖國的通信事業,可對方并不受理他的專利請求。馬可尼只好抱著自己簡陋的無線電發射機來到了工業革命的中心——英國。1896年,馬可尼取得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線電報系統專利。

不拘成見,開創時代

1897年,馬可尼成立“馬可尼無線電電報與信號有限公司”,在一年的時間里,馬可尼讓無線電波跨越了英吉利海峽,正式用于商業。馬可尼的公司給他帶來了不菲的收入。小范圍的通信并不能滿足馬可尼建立無線電通信帝國的夢想,他想讓全世界都能通過無線電取得聯系。于是馬可尼把目光轉向了大西洋。這在當時看來是極其荒唐的,因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但是電磁波是沿直線傳播的,并且大西洋東西兩岸距離甚遠,再加上發射臺的搭建,這簡直是難以完成的舉措。

馬可尼沒有被時代的理論所局限,他認為事情是干出來的,干成干不成總要親自試一試,哪怕失敗也能為后人提供實驗數據。為了滿足遠距離信號傳輸,馬可尼首先在英國普爾杜市安裝了10千瓦的大功率發射臺,接著他需要安裝與大功率發射臺相匹配的天線。解決完發射器,他馬不停蹄地趕往紐芬蘭安放接收天線。他率領實驗小組,借助風箏天線,在加拿大的一座峭壁上接收到了3200千米以外的英國普爾杜發來的“S”字母信號。于是,這項歷時6年,耗資巨大的工程終于成功落下帷幕。

此后他一直從事無線電通信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在戰爭期間,他對早先在實驗中使用過的短波進行研究,建立了遠距離定向通信系統,為連接英國和加拿大的第一臺定向無線電臺的誕生作出了極大貢獻。

馬可尼一生的貢獻非常大。1909年,鑒于他在無線電領域內作出的卓越成績,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天,無論是匯聚千萬人的互聯網,還是隨時隨地可觀看的奧運直播,都與無線電通信密不可分。而這一切,都來源于馬可尼當年開創性的努力。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原標題:《馬可尼:非典型性商人》

標簽: 無線電通信 振蕩電路 博洛尼亞 麥克斯韋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