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危機的加劇,許多人將目光投向碳捕獲和利用(CCU)技術。CCU涉及捕獲排放物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重新利用。然而,2月19日發表在《一個地球》上的一篇評論文章,對CCU涉及的許多方法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
CCU的原理是收集電廠或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然后,通過電能、熱能或催化劑將這些二氧化碳轉化為一種新產品,比如燃料甲醇。這些方法都致力于實現《巴黎協定》的長期和短期排放目標,并建議將重點放在非化石碳利用和永久儲存碳技術上。
“聽起來很不錯,對吧?”文章主要作者、荷蘭內奈梅亨大學氣候研究員Kiane de Kleijne說,“它似乎能將廢物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但我們評估了以前關于CCU的許多研究,發現CCU并沒有持續減少排放。”
研究人員表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出,要想讓一項技術與《巴黎協定》相符,它必須能在2030年之前幫助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并在2050年實現零排放。在該研究涉及的74條CCU技術路線中,有8條能實現2030年的目標,只有4條能夠在2050年實現零排放。de Kleijne團隊還評估了CCU的技術成熟度,以及該技術距離廣泛應用的距離。
“如果一項技術不會大幅減少碳排放,而且離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么或許最好將資金轉向那些確實有潛力大幅減少排放的技術。”de Kleijne說。
研究人員評估了CCU技術在整個過程中減少碳排放的有效性。在許多CCU路線中,捕獲和轉換的部分都是高度能源密集型的,當循環的最后一步是制造甲醇等物質時,使用最終產品也會產生排放。“在很多情況下,與傳統產品相比,它們并沒有真正減少排放,所以是有問題的。”de Kleijne說。
該文章警告說,對一些CCU技術的過度關注可能會轉移人們對更有效減排方案的關注,比如碳捕獲和永久儲存,以及減少消耗等。
該團隊還回顧了一些低排放的CCU系統,這些系統可以長期儲存碳,de Kleijne認為這是很有前途的。例如,鋼渣碳化制造建筑材料可以捕獲大量的碳,這些碳將無限期地儲存。
此外,如果碳被直接從大氣中捕獲,或在生物質燃燒后通過光合作用捕獲碳,利用大氣中的碳可以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這是de Kleijne希望繼續研究的問題。
“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擴展分析,因為我們已經對CCU做了評估,它看起來不太好。” 她說,“但如果能將其與替代化石燃料產品或服務的其他選擇進行比較,我們的認識就能更全面。”(作者:馮麗妃)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