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觀熱點:當科學家遇上科幻,化學反應如此奇妙

發布時間:2023-02-20 14:47:5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2月15日,《流浪地球2》票房破37億元,殺入中國影史票房榜前十。這部全面升級的巨制成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又一記強音。太空電梯、月球墜落、量子計算機、數字生命……影片包含了豐富的科學設定和科幻場景,讓觀眾大飽眼福的同時又不會因缺少科學性而感到違和。這種觀感上的成功,與幕后科學顧問團隊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為科學性保駕護航


(資料圖)

“劇組有什么科學方面的問題,我們來解答。科學顧問的工作就這么簡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告訴科普時報記者。

雖然科學顧問的工作確實能這樣簡單概括,但實際的工作內容卻一點都不簡單。

“月球危機”是《流浪地球2》的高潮段落,月球行星發動機失效導致月球向地球墜落。其中反復出現了一個科學名詞——地月洛希極限,地月核心之間的距離一旦小于這個值,月球會被地球引力瓦解,地球將在劫難逃。茍利軍介紹:“這個情節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通過我們的計算,地月洛希極限的距離約為9000公里,再減去地月各自的半徑(約6400公里和1700公里),此時地月距離僅有約1000公里,月球如果在這個距離被撕裂,對于地球將是滅頂之災。所以電影中要提前炸掉月球,拯救世界。”

如果劇組的設想中出現了不科學的情節,科學顧問也會指出問題并就如何修改提供建議。茍利軍透露,劇組最初對“月球危機”的解決方案是直接從地球發射核彈摧毀月球。“但經過我們的計算,這個方案對核彈的需求遠超全球實際核武器的總量。最終通過討論改為了派人上去布置炸彈,用‘相控陣’的方式引爆月球。”

除了把關影響故事走向的重要情節,《流浪地球2》的科學顧問團隊在細節上也下足了功夫。“550系列量子計算機應該是什么樣?數字生命儲存卡的結構是什么,包括哪些部件?這些都是我和科學顧問團隊參與設計的。”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告訴科普時報記者,就連圖恒宇(劉德華飾演)房間窗戶上寫的公式、各種操作界面顯示的字符和代碼等各種微不足道的細節,都由他帶領團隊設計。

王元卓表示,正是這些細節上的積累,讓故事設定在數十年后的《流浪地球2》看起來非常真實可信。

像茍利軍和王元卓這樣的科學顧問,《流浪地球2》的幕后還有20多位,涵蓋了天文、物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各個領域。這支強大的科學智囊團,為這部科幻巨制打下了堅實的科學根基。

平衡科學與幻想

在大量科學依據的支撐下,《流浪地球2》展現了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科幻場景,使影片在科學和幻想之間達到了很好的平衡。

說起這類硬科幻電影,很容易聯想到另一部享譽世界的科幻大片——《星際穿越》。

“《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他專門寫了一本同名科普書講解電影中的科學,由我翻譯成了中文版。”茍利軍介紹,“這本書把電影中涉及到的科學知識分為了3類:第一類是科學事實;第二類是有科學依據的推測;第三類是科學猜想。”

茍利軍認為,科幻電影應當在遵循科學事實的前提下,盡可能利用科學推測和科學猜想在藝術層面進行最大化的發揮。如果出現了實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應該以藝術性為主。“因為科幻片首先是一部電影,不是科教紀錄片或者科學實驗。”

比如《流浪地球2》中有一場太陽風暴襲擊月球基地的戲。“電影中的太陽風暴看起來像沙塵暴一樣,我們向劇組說明這在現實中是不太可能的,但最終的決定還是優先從電影藝術角度考慮,讓觀眾看到更直觀的視覺效果。”茍利軍說。

中國科幻電影剛剛起步不久,科學顧問也是中國電影工業中的新鮮角色。《流浪地球2》的成功,有力證明了兩者之間存在著積極的化學反應。

王元卓認為,電影工業與科技是密切相關的。科學顧問的存在讓科幻電影具備了很強的科學屬性,這對尚處于蹣跚學步時期的中國科幻電影在未來實現工業化創作有很大幫助。

“《流浪地球2》已經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王元卓認為,這部電影不僅有很強的科學性,價值觀取向也非常積極向上,讓人看了熱血沸騰。它的出現打開了局面,讓未來能有更多的科幻電影邀請科學家進行更深度的參與。

標簽: 科學事實 太陽風暴 量子計算機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