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代的習得往往會影響久遠,閱讀的內容更是成長的營養,有的人則可能養成一生的喜好和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來說明趙致真老師的令人費解的行為,已經80高齡的他,竟想起自己兒童時期的喜好,自己覺得從科普閱讀中得到了寶貝,一定要把這種喜悅傳給后來的孩子,使他們也從科普閱讀中得到樂趣和營養。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說:“老人在外面遇到好吃的東西,總想帶回去給孩子們嘗嘗。”哈,這就是可愛可敬的趙老師,心中總想著別人,唯獨沒有自己。為了科學精神,敢于亮劍斗爭,為了未來發展,樂于奉獻犧牲!
(資料圖片)
趙致真老師的執著是出了名的。從我認識他的時候起,印象中他一直都在追求真的美好的東西,并對假的丑惡嘴臉和騙人的伎倆進行無情的揭露,哪怕因此遭受誣陷,吃上官司,也不改初衷。他始終有種真金不怕火煉的無畏精神,一如其名字——致真。我想,他這次推出《北極熊科普佳作叢書》,心情大抵也是如此。不由得不讓人感動,對于我這個后學,感動之余總要談點感受,于是抽空認真讀了《北極熊科普佳作叢書》中首批推出的十部書稿。盡管讀的不細,收獲卻不小,愿談點體會,也可聊表敬意,并希望對讀者略作介紹。
個人覺得整套叢書的特點非常明顯,從中也可看出趙老師確實花了好大的心思和精力進行了認真篩選。
首先,內容適宜性。所選內容特別適合小學生和中學生閱讀,都是身邊接觸的可觀察的自然現象和物品,少年朋友可以一邊看書,一邊觀察,一邊對照現在的知識思考前人認知的過程,以及感受真知識的來之不易。通過閱讀叢書,既可以了解科學探索的艱難過程,也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面對百年變局,增強應對和斗爭本領。
其次,藝術吸引性。叢書圖文并茂,精美的圖片和引人的故事相映成輝,讓人愛不釋手。我雖然看到的是電子版,但也是吸引我欲罷不能,估計小讀者們也會產生一口氣讀完一卷書的沖動,好似書中有魔力,具有粘性。
再次,情節故事性。即通過故事的形式,講述不同階段的探索成就和人們的認識,比如《人類怎樣發現地球的形狀》,《望遠鏡里看星空》等,講述了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化過程,對于青少年了解科學史及探索求真精神是一些很好而有趣的教材。尤其是讓人感覺科學精神就是具體的事件中表現的,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虛幻和空洞的。
第四,科普技術性。所選內容在語言上,文字表達和故事情節中,運用了大量的科普技術,比如比喻、擬人、形象、對比等創作技術;配以精美圖片的藝術表達技術,加入激發想象的神話故事的融合技術。如果用互聯網時代的多媒體、虛擬現實、特效、元宇宙等信息技術進行傳播,其科普教育效果將更加突出。
其實,互聯網社會,當今時代,智能化的供給,使得大家好像什么都不缺,而尤其不缺“知識”。不是嗎?只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內容,問一下“度娘”,馬上就能得到答案,即使不去搜索,她也會自覺地向您推送最新生產的知識內容。
且不說現在出版這套叢書是否還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產生趙老師孩提時代的效果,作為自己喜歡的精神食糧,拿來滋養今天的青少年,以糾正青少年精神營養的長期偏食,提高科普圖書的均衡性和多樣性,也是非常必要的。這大概也是趙老師的拳拳之心吧!
從現實看,信息社會、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自媒體無處不在。這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話語權的分散和民主意識的覺醒;二是權威話語權的缺失,甚至謠言滿天飛,真假難辨, 敢說大話假話的人到處忽悠,惑眾斂財,迷信與偽科學搭上科學的便車;主流價值觀難以樹立,文化沖突日益加劇。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換句話說,這個時代帶來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最大風險又是什么?顯然,光有知識就不夠了,光有泛泛的閱讀也是無益的,需要有高質量的真知識,有思想和讓人思考的科普內容,發揮科普的價值引領作用,把讀者引向探求真理,創新發展。才能提高競爭力,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和科技發展新境界。
翻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我們的祖先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努力和犧牲,經過數千年跨越民族界限的積累,才有今天的進步,使人類從懵懂走向成熟,從迷信轉向科學,從人身依附達到自由發展!我們這些當代的繼承者,當然不能無視先賢的努力和辛勞。拾其糟粕,丟棄精華,重新陷入迷信的泥淖,失去探索前進的動力,并使我們的后輩子孫重新陷入迷茫之中。因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把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科學發現、宇宙真理傳承下去,讓后代子孫沿著先輩的正確軌跡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走得更好。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才能做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