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中小學生陸續返校,不少家長反映,漫長的寒假過后,孩子難以進入學習狀態,對上學感到焦慮、緊張,有的甚至一度出現抑郁等情況。家長該如何捕捉孩子的求助信號,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春期容易出現心理狀態失衡
“終于開學了,但我家孩子卻賴在家里,不愿意上學,天天玩手機,一提到上學就惡心、頭暈、亂發脾氣甚至歇斯底里。每天看到他那樣,我都快崩潰了。平時他不想見人也不跟我們交流,越來越自閉,整天郁郁寡歡,還動不動就哭。孩子大了,說也說不得,罵也罵不得,當媽的心里真是干著急。”
近期,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網上這位母親的留言也讓很多父母感同身受。盡管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是,兒童青少年時期尤其是青春期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狀態失衡,這些情緒問題極易干擾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父母需要高度警惕孩子是否出現了抑郁。
每5個青少年就有1個患上抑郁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完全沒有生活壓力,怎么可能會抑郁?其實,兒童青少年抑郁非常常見?!吨袊鴩裥睦斫】蛋l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19—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的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17.2%,重度抑郁為7.4%。也就是說,每5個青少年就有1個患有抑郁。
兒童青少年抑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遇到高興的事卻開心不起來,總是感覺想哭;興趣減退,對曾經喜歡的事情也失去興趣,覺得生活沒什么意義;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不想上學;精力不足或乏力;缺乏自尊和自信;失眠,食欲差,總是感覺頭疼或肚子疼,經常做噩夢;嚴重者還有自殘或自殺行為。
多表達理解、支持和共情,少用否定語言
當發現孩子有上述類似表現時,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只是矯情或者只是因為處于青春期的叛逆階段,暫時鬧鬧情緒,大一點懂事了就好了。這樣的想法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其實,抑郁并不是因為孩子嬌氣、脆弱,也不是青春期的叛逆所致,而是一種需要引起重視和治療的疾病。
兒童青少年抑郁和許多因素有關。除了遺傳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學業壓力及人際關系等都是導致兒童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家庭因素中,父母存在婚姻矛盾,以及孩子缺乏支持等都是造成兒童青少年抑郁的高危因素。抑郁兒童的家庭,往往父母對孩子的指責多、關懷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多、溝通效果差。另外,應激事件也會明顯增加兒童青少年的抑郁傾向,兒童青少年個人的內在素質和應激事件的交互作用會共同導致抑郁的發生。
當孩子有類似表現時,家長們應該及時給孩子提供幫助,不要忽視孩子的求救信號。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感受,多傾聽、多陪伴,讓孩子保持規律的作息,堅持鍛煉,保持健康飲食習慣;要多向孩子表達理解、支持和共情,少用否定語言,不要輕易下判斷、提建議。當孩子情緒和心理出現異常波動時,不要諱疾忌醫,要及時到醫院心理門診就診,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治療。
(第一作者系江西省兒童醫院兒童心理行為科醫師,第二作者系江西省兒童醫院兒童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