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曉峰 歐蘇文 葉金華 科普時報記者 李麗云
一項全新的糞便微生物組療法日前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用于避免艱難梭菌感染成人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后的復發。這種糞便微生物組療法旨在把活的有益微生物重新引入病人腸道,恢復微生物之間的“生態平衡”,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過度繁殖。
每個成年人腸道中至少有160種細菌
(資料圖)
“正常人每克糞便中平均含有約900億個細菌,女性體內細菌相對含量更高。”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結直腸外科副主任黃睿教授介紹,人體寄居和棲息著100萬億-1000萬億個包括細菌、真菌及小型原生生物等在內的龐大微生物群,其中細菌的數量占壓倒性優勢,而結直腸是細菌總數的主要貢獻者。
科學家通過宏基因組測序分析發現,人體腸道內含1000-1150種細菌,每個成年人腸道中至少有160種細菌。腸道菌群包含的基因數量是人體自身基因數量的100多倍,被稱為“人類第二基因組”。
作為人體最宏大、最復雜的腸道微生態系統,大約99%的腸道細菌由30—40個菌種組成。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研究顯示,腸道中擬桿菌屬、普氏菌屬、雙歧菌屬、克雷氏菌屬等30個核心菌屬占比較高,在保持腸道微生態的穩定等方面擔當著重要角色。
腸道菌群失調是結直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各種腸道細菌都有自己的食物嗜好,有些細菌偏愛高脂、高蛋白飲食,當機體長時間攝入這樣的飲食時,其腸道就會將這類細菌凝聚起來;還有些細菌偏愛高纖維飲食,機體長時間進食高纖維食物時,其腸道中就會富集這些細菌。所以,如果一個人飲食結構過于單一,腸道細菌的種類將會變少,不利于腸道菌群的“和諧共生”。
黃睿介紹,腸道菌群在人體內發揮著重要功能,包括將食物成分發酵成可吸收的代謝物、合成必需維生素、將有毒化合物降解為無毒化合物、抑制和戰勝腸道中有害的病原體、加強腸道屏障功能,以及刺激和調節免疫系統。換句話說,好的腸道菌群可以幫助人體消化食物、抵抗外來入侵者,但與此同時,壞的腸道菌群則會讓身體產生不適甚至生病。
腸道菌群失調是結直腸癌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腸道菌群失調會改變人體的生理功能,并誘發腸道和腸外疾病。腸道菌群中,包括埃希菌屬、腸球菌屬、擬桿菌屬和梭狀芽胞桿菌屬的特定物種,可通過協同促進的方式,由化學致癌劑誘導并引發結直腸癌。與健康個體的腸道微生物群相比,結直腸癌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具有更高的物種豐富度,其中羅氏菌素等保護性類群降低,梭桿菌屬、卟啉單胞菌屬等致癌類群增加。
研究表明,結直腸癌的發生過程復雜,其背后的誘因,包括炎癥、免疫調節、膳食成分的代謝、基因毒素的產生,都與腸道菌群“藕斷絲連”。目前,包括雙歧桿菌和乳桿菌屬在內的幾種益生菌,已在臨床研究中顯示出抑制細胞增殖、促使癌細胞凋亡、調節宿主免疫、滅活致癌毒素和產生抗癌化合物的抗癌特性。但益生菌預防結直腸癌的直接證據尚處于研究的初步階段。
糞菌移植讓8類患者重建腸道微生態
如何讓好的腸道菌群“打敗”壞的腸道菌群呢?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糞菌移植”這個詞近年逐漸進入大眾的視線。黃睿解釋,糞菌移植就是將健康人糞便中有益的微生物群,移植進患者的胃腸道,以重建病人遭受破壞的腸道微生態環境,讓益生菌失而復得,幫助人們戰勝疾病。
現階段,糞菌移植已經在臨床開始試用,治療范圍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感染類疾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便秘等腸道疾病,肝性腦病、嚴重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臟疾病,糖尿病、肥胖癥、代謝綜合征、痛風等代謝性疾病,以及放射性腸炎、藥物性結腸炎等8大類。
黃睿指出,隨著臨床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未來或許將有更多患者從中獲益。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