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三月,南方多地已是春意盎然。提到春天,大家聯想到的都是萬物復蘇、草長鶯飛、春暖花開。但唐朝詩人柳宗元在《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中,卻描述了南方春天榕樹落葉的景象:“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資料圖片)
對大部分人來說,更熟悉的是“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些描寫秋天落葉景象的詩句。北方落葉多在秋冬,為什么南方落葉多在春天?物候變化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帶來什么啟示?
為何春半榕葉落滿庭
要明白為何“春半榕葉落滿庭”,首先要知道為何“秋風起兮草木黃”。在我國東部季風區,北方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冬天,柏楊、垂柳、榆樹等闊葉樹木需要休眠以減少養分消耗。但是樹木在休眠時依然需要消耗養分,因此樹木不斷掉落樹葉,以減少損耗,儲存更多的能量。而像側柏、圓柏等針葉樹木,具有針尖一樣的葉片,水分養分損耗少,因此在冬天也能常綠。
南方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最冷月均溫在零攝氏度以上,植被主要為常綠闊葉林,樹木四季常青。春天氣溫回升,光照充足,草木進入生長期,長出更多新葉。隨著新葉芽不斷長出來,就會把老葉子頂掉,因此南方樹木在春天落葉也就最多。南朝文學家范云寫過:“南中有八桂,繁華無四時。不識風霜苦,安知零落期?”
物候詩詞是一種自然筆記
唐代詩人竇鞏說:“春遲不省似今年,二月無花雪滿天。”唐代詩人楊巨源也說:“嚴城吹笛思寒梅,二月冰河一半開。”在北方,梅花是在臘月開放,所以叫“臘梅”;在南方則不然,嶺南的梅花往往在農歷十一月甚至十月就開放了。大別山地區的桂花是八月開花,因此有“八月桂花遍地開”;而嶺南的桂花則四季常開,不分四時,不分季節,因此人們叫它“四季桂”。
物候是生物長期適應光照、降水、溫度等條件的周期性變化,形成的生長發育節律。一年中,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結果、落葉,農作物的播種、出苗、開花、吐穗等現象;候鳥、昆蟲等的遷徙、始鳴、終鳴、冬眠等現象;甚至初霜、終霜、初雪、終雪、結冰、解凍等氣象水文現象,都是物候。物候是大自然的語言。通過物候,可以了解氣候變化、時序更替、季節遲早。“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物候詩詞、諺語就是自然筆記的一種形式,是對大自然的草木鳥石變化節律的記錄。
物候變化可以觸發生命感悟
從文化起源來看,二十四節氣主要反映的是中原地區的物候特點。所謂“候”,就是征兆、時節的意思。在古代,五天為一候。例如,驚蟄就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重要節氣。其物候現象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此時,有些地方已進入了春耕時節,氣溫回升,春雷響,萬物長,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過冬的蟲卵也開始孵化。
物候是一種自然現象,詩歌是一種精神表達。落葉飄零、燕去鴻歸容易引發人們生命苦短、去國懷鄉、懷才不遇等情緒,這是古人最普遍的情緒體驗。歐陽修說:“春暉照眼一如昨,花已破蕾蘭生芽。”物候變化可以觸發人們的生命感悟。
素養教育的視角,要超越傳統的知識和技能,轉向重體驗、重情感的精神內涵。閱讀物候古詩詞,從中可以體驗到詩人的生活環境、靈感來源和文學氣質。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當地的物候變化,可以豐富我們對生活的意義體驗,促進人格和精神的健全發展。
李白說:“洛陽三月飛胡沙。”物候不僅有時序性,還有地域性。描寫物候的古詩、游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人的生活空間和感知空間,加深對我國地理環境南北差異、古今差異的理解,還有助于青少年增強對生命意識的情感體驗與理性思考,樹立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在有限的人生盡可能有所作為,拓展生命的空間來延長生命的時間,通過對他人、對社會的貢獻來彰顯個體生命的意義,是物候變化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啟示。
(作者系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教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