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頭條:陜北民歌博物館:這里的傳承“唱”不完

發布時間:2023-03-08 09:48:37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科普時報實習記者 李詔宇

“滿天星星一顆顆明,馬茹茹開花老來紅,蕎麥開花桿桿紅。”表演者醉人的歌聲在寬敞的博物館中響起,仿佛數千年前的游子呼喚著摯愛的親朋,引得無數游人紛紛駐足聆聽。人們舉起手機,調整好鏡頭,試圖讓這美好的瞬間永遠留存。


(資料圖)

近日,我在游覽陜北民歌博物館時見到的上述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陜北民歌博物館,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是全國首家以陜北民歌為主要展示內容的博物館。走進陜北民歌博物館,其優秀的展覽規劃、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及將傳統文化融入未來發展的高遠情懷,會深深地打動每一個造訪者。

圖為館內的民歌表演李詔宇攝

陜北民歌博物館的展覽內容主要由6個板塊組成,分別是“千年老根黃土里埋”“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滿天星星一顆顆明”“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和陜北民間音樂藝術展區、陜北民歌研究專題展區。6個板塊的展覽,分布于該博物館的4個樓層。

一般而言,對于這種分布于多層的展覽,如果缺乏合理的展覽規劃,就容易給游客帶來走回頭路的麻煩。陜北民歌博物館通過巧妙地規劃上下樓通道、展廳之間的走廊等硬件設施,結合鐫刻在墻上的民歌詞譜、文化符號等,不僅保障了游客全程游覽的流暢順通,還讓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展廳間移動充滿了別樣的游覽樂趣。

榆林市地處陜西省位置最北,這座陜北民歌博物館就位于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之上。與在這座廣袤無垠的高原上孕育而生的陜北民歌一樣,陜北民歌博物館同樣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雖然與大多數博物館一樣,陜北民歌博物館同樣配備了講解員,但不同的是,陜北民歌博物館的講解員不僅能用引人入勝的語言向游客宣揚民歌文化,更能親自表演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歌藝術,是能講善唱的多面手。這些講解員大多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從小在祖祖輩輩耳濡目染的歌聲中長大,本身即是陜北民歌這一地域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的重要參與者與潛在傳承人。能聆其所講,聽其所唱,游人對于陜北民歌的喜愛與欣賞自然更添一分。

此外,陜北民歌博物館內部的各色裝潢與科技設施更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無論是那象征著九曲黃河與黃土高原文化的紅色館標,還是那陜北風格濃郁的音響、麥克風和電子顯示屏,抑或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路延伸至下層的仿黃土高原狀連接通道,都飽含著濃濃的地域特色,與這座博物館所傳播的民歌文化相得益彰。

從千百年間踏著九曲驚濤響徹秦川溝壑的傳統陜北民歌,到隨著燎原星火逐漸燃遍中華大地的革命歷史陜北民歌,直到乘著國強民富時代浪潮傳遍祖國四方的新時期陜北民歌,一路走來,陜北民歌的歷史從未止歇。

在“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展區的一面墻上,眾多螺釘上掛滿了各類陜北民歌歌手創作的CD唱片和這些歌手的頭像。這些唱片中的歌曲有老有新、有原生態也有改編的。這些歌手中,有白鬢老者,也有黑發少年;有的人神色軒昂,有的人笑容滿面。

展區的螺釘沒有全部掛滿,這仿佛預示著陜北民歌文化在未來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失傳。在過去數十年乃至上百年,陜北民歌及其背后所蘊含的優秀文化內容,哪怕僅憑借著口耳相傳這種低效的傳承方式,依然傳承至今。在這個各種技術煥發出蓬勃生機、向人類自身的智慧提出了巨大挑戰的年代,陜北民歌憑借其昂揚的生活態度和豁達的樂觀精神激勵著無數人邁險克難。

或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正在于此。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在紛紜變幻的世界里,始終銘記自己從哪里來,并為我們提供跨越時間考驗、奔向希望未來的指路明燈。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